第(1/3)頁
將翻譯好的信息打開,眾人首先將目光投向星圖。
鍋蓋茫茫之星一共有五顆行星,與其他恒星系一樣都是橢圓軌道,大小不等,其中最靠近主序星的那一顆,其半徑比地球還大兩倍,但距離非常近,白天地表溫度達到六百攝氏度,夜晚零下一百六十多度,妥妥的是一顆環境惡劣星球。
其次是第二顆行星,同樣是巖質星球,這顆行星在主序星的宜居帶內,嗯是人類以自身環境定義的宜居帶,而非耐爾文明。這顆星球就比較小了,赤道半徑僅有四千公里,也就比火星大一些。
位于第三軌道上的星球,則是耐爾文明第一星域勢力在鍋蓋茫茫恒星系的主要居住地,上面一座座如同超大型蒙古包一樣的半地下城市星羅棋布,其軌道之上更是存在數座大型空間站。
接下來是一顆赤道半徑達到56000公里、極半徑達到52321公里的氣態行星,個頭稍微比土星小一些,此星球也是鍋蓋茫茫之星唯一的氣態行星。
此行星周圍還有六顆大小不等的巖質衛星。
從耐爾文明發過來的星圖上看,耐爾人已經在這些衛星上進行了各種資源開發。
最外圍的一顆,則是一顆直徑只有5012.6公里,稍微比木衛四大丟丟,但它卻不是衛星,而是實實在在的一顆行星,因為他是繞著恒星旋轉的星球.嗯,其實如果光是繞恒星運轉這一點也不一定就是行星,比如冥王星那樣太小的星球就不算。
冥王星實在太小了,直徑只有2376.6公里,其繞行又不在太陽的黃道平面上,而且因為質量太小的緣故,其產生的引力根本不足以肅清它軌道附近的小天體,故而被踢出了九大行星行列。
至于現在最外圍的這顆行星,雖然質量也很小,但卻實實在在稱得上是一顆行星。
此行星的外圍,還有一層不太濃密的隕石帶,距離此行星軌道大概有2個天文單位,隕石帶寬約莫有1個天文單位,大部分分布于鍋蓋茫茫之星的黃道平面上。
如果外面的飛船想要從黃道平面方向進入鍋蓋茫茫之星內范圍,則必然要經過這片隕石帶。當然了,太空并非平面地圖,因此想越過這種大部分都分布于黃道平面的隕石帶,只要從上下方向繞進去就可以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