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空間如此空曠,在失去沃爾夫1061恒星系的襯托之后后,相比于星河璀璨,那看似無比明亮的艦隊尾焰在茫茫環宇中一根火柴的亮度都算不上,人類艦隊本身更是連塵埃都比不上。
因為人類經常把地球比作宇宙的塵埃,恒河的沙礫,但其實所謂恒河砂礫壓根不能用作地球跟宇宙的對比比喻。
那個大小對比還要放大數個量級。
于茫茫星河之中航行的人類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人類用自己引以為傲科技打造而成的艦隊,如同一只螢火蟲一樣默默在虛無中加速。
它那近看似太陽的光芒,甚至不能透過星際塵埃照耀到最近的任何恒星系內。
十幾個小時之后,聚變推進器部分關機,僅留下了維持飛船最高速度與內部能量供應的反應堆。
加速到10%光速之后,人類艦隊進入了勻速航行階段。勻速航行,也就意味著,人類不需要一直被壓在緩沖椅上了。
自動程序為人們解開安全帶,放開人體安全穩定器。
恢復正常生活的人們開始展開各自工作,該冬眠的冬眠,該做研究的做研究,該養娃的養娃,該造人的造人。
人類本次的航行沒有十分明確的要去哪個恒星系,只是按照銀河系地圖,向著人馬座懸臂方向而去。
仍舊是銀心聯盟,不過不是同一個分艦隊。
如果將銀盤量級定義為上下,上下方向也有,但人類卻沒法從銀盤面向上飛,然后再像一個拋物線一樣返回。
人類艦隊就這么在群星中航行著,當岳淵第二次從冬眠中醒來的時候,艦隊已經航行了八十五年。
雖未有發現巖質行星的跡象,但是按照一般規律,大型氣態行星應該有不少巖質衛星。
這一走,又是七十一年。
抵達目標恒星系之后,人類并沒有像在沃爾夫恒星系一樣停留幾十年,而是稍微補充了一下能源、物資,然后便繼續啟程,前往下一個恒星系。
人類艦隊第一個補給目的地,是12.8光年外的一顆黃矮星。天文學家用凌日法、引力攝動法、重力微透鏡法、相對論法等等多種手段探測,判定那里存在一顆大質量氣態行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