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十一月末,秋收工作完成了。 公社可能因為我們生產隊太窮,就把我們集體戶給分開了。 我和吳友德、王欣芳、趙蕊。我們四個人,分到我們所在大隊,第一生產隊,也是孟家大隊部所在地。 還有幾個人分到新發二隊。其他人分到我們公社別的大隊,離我們很遠。 我們在九隊生活了十來個月。那一年,生產隊年終決算后,日工才合八分錢,到頭來,我們一分錢也沒拿到。也可能是因為我們調走了,就沒有給我們。 孟家屯,離我們朝陽溝不太遠,有三四里路,六十來戶人家。是由一隊和一個朝鮮隊組成的自然屯。它三面是平地,一面靠山。 這個村落,是通電的,家家戶戶都點電燈。來到這里,也讓我們告別了煤油燈。 我們要去的一隊,有三十來戶人家。 村民們大部分都住在,村中主干路的兩側。隊里的大田比水田稍多一點,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和玉米。 隊長姓于,是個老黨員,大隊黨支部委員。六十來歲,山東人,個子很高。瘦瘦的,走起路來有點駝背,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的,不吸煙。 孟家大隊,一隊集體戶,是公社的先進戶。 全戶,原先是由jl市女子中學,六八屆的學員組成。 我們來到這個先進戶時,有兩名七〇屆男生,女生六八屆的有六名,七〇屆的一名。 這個集體戶,位于孟家屯的東面,守著村口,緊鄰通往五常的鐵路線。地理位置在上營和小城中間。 集體戶是三間茅草房,中間是伙房,一進門有三個灶臺,西邊兩個,東邊一個。 男生住在東屋,有一鋪南炕,炕梢有個地灶,冬季可以燒火,不但屋子里暖和,炕梢也能有點熱呼氣。 地中間,有個用灰條子夾成的間壁墻,墻面上還做了個多寶格,能放些洗漱用品。墻面用報紙糊著。 這個設計,據老戶員說,是由化工研究院,‘五、七`農場的職工,幫助設計,并建造的,材料也農場捐獻的。 北面通伙房。夏天放柴禾,冬天放蔬菜。 女生住在西屋,西屋是南北兩鋪火炕。 西面的灶臺有口較大的鍋,是用來烀豬食的,南邊兩個,一個做飯,一個炒菜。 靠近男生門口的北側,有一口水井,在地面上用木板做成,高有六十公分小四方型木筒,坐在上面。 這里的地下水位較高,只有三米來深。 打水時,用一個小的水桶放進去,桶的底部有一個小圓孔,上面有一塊膠皮,水進來后向上提桶,膠皮在水的重力下壓實,提上來,水就倒在旁邊的水缸里,吃水非常方便,并且,水質還非常好! 院落東面有個小倉房,是用來存放谷物。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