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856章 目標古城楠陽-《三棲特種兵》


    第(2/3)頁

    因此,滿清官府就在鴻溝設有大批鹽警,嚴緝私鹽。

    就這樣,鴻溝岸上就成為私鹽販和鹽警的搏門場所。

    多少年來,不知死亡了多少生命。雖然官府嚴禁私鹽,但農民由於生活無路,不得不鋌而走險。

    鴻溝的確是個多災多難的地方。

    清朝嘉慶十六年,張洛行便誕生在鴻溝南岸的張老家。

    在洛行誕生前七年,白蓮教起義失敗了。

    當時桉徽影州、河南孺州應應募做鄉勇的農民,解散回鄉來,他們在災荒饑寒交迫的時候,受了清朝統治者的欺騙,應募作鄉勇去打白蓮教。

    他們在戰爭中,逐漸地提高認識,覺悟到清朝統治者對他們的欺騙,同時,也鍛煉子他們自己。

    因此,到打平白蓮教,解散回鄉之后,他們就組織起一個秘密結社叫做「捻」,於是就從幫助清朝統治者的「鄉勇」,轉化而成為反抗清朝統治者的組織。

    捻眾的發展十分迅速,到洛行誕生后三年,不過十年裹面,就從最初「零星藏匿,彼此聲息不通」的形態,發展為大規模的團體。

    在桉徽的影州、顱州、奉陽,和南的楠陽、孺州、硄州、晨州等地發展成為若干大股、小股,各有首領、擁有武裝。并且在群眾中樹立了威信。

    那時候,貪官污吏,如虎如狼。淮河區域民眾自從有了捻眾組織,他們遇到被土豪惡霸壓迫的時候。就不再去找衙門告狀,而轉向捻眾組織求伸冤了。

    “破襖不如皮襖暖,求官不如去告捻”,成了他們的共同認知。

    捻眾組織街道受欺壓的人的控告后,立刻處理,使弱者伸,強者抑,給收了欺壓者伸了不平。而把土豪惡霸劣紳的威風打下去。

    這樣捻眾組織實際上在農村中取得了統治權治理權。在洛行幼年時代,捻眾在淮河區域人民中的威信,已經是“贊口洋溢轟遠近”了。

    張洛行的家族,是一個大族,散布在張老家附近十八個村莊,號稱“九里十八張”,同族中有好幾千人。

    張洛行父親叫張慰祖,兄弟三人,大歌張問行,早死。二張敏行,后來也捻眾黃旗的一個著名將領,張洛行是老三。

    張洛行出身於地主家庭。在他父親手中有地一百四十多畝。

    后來他大哥過繼給他堂伯張念祖,他和二哥張敏行分了家,各分得土地七十多畝。

    分家以后,敏行因妻子娘家有錢,陸續買了三百多畝田,在附近另建新宅,搬走了。

    只有年輕的洛行,留在張老家。

    張洛行身材高大,腰有點彎。淮北人叫做“麻蝦腰”,臉有點白麻子。

    張洛行不愛講話。好考慮問題,別人講話。他總側著頭聽,不發表意見,但一回頭,就做了決定。

    遇到事情時,勇敢沉著,態度十分鎮靜。

    張洛行最突出的性格,是為人慷慨,好幫助人,只要求助於他,沒有不答應的,一幫哥兒們說他是出名的好“保事”的人,也就是有擔當,敢負責人的人,因此,大家都對他很是信賴。

    張洛行對周圍生活困難的人,經常給以幫助,有一首民歌道:

    張老樂,會做作,

    四面八方送烙饃。

    張洛行又專好打抱不平。凡有亡命者走到他家躲避,他都加以庇護,殷勤招待,越久越熱情;如果風聲緊急,實在無法再留了,他必定厚送路費,親自護送出境。

    張洛行仗義疏財,慷慨任俠,彷佛西漢時的朱家、郭解、水滸傳上的晁蓋、柴進的為人。因此,張洛行得到群眾擁護,也得到四方亡命者的擁護。

    像張洛行這樣人物,正是捻眾組織所需要的好領袖。他也就在當時淮北一帶“一莊有捻一莊安,一族有捻一族幸”的環境下加入捻眾組織,做了雉河集這股捻眾組織的領袖。

    張洛行加入捻子后,依靠這個組織,使他的才能得到了發展,最后鍛煉成為全捻總領袖。

    張洛行要用的錢更多了,他雖然在雉河集附近的吳橋集開糧食行、雜貨店、燒酒作坊,但是,這些收入還遠遠不夠供他應用。

    那時雉河集附近窮苦農民,因居住條方便,很久以前就參加販私鹽活動。

    同時張老家是通河南永城的大路,往來的私鹽車很多,也都投靠張洛行。

    于是,張洛行就組建了一支保運私鹽的武裝力量。

    他們使用一種當時最利害的武器——烏槍,號稱十八槍手。

    以后又增加到五十槍手,一百槍手。

    張洛行自然也就做了保運私鹽的“鹽趟主”。

    那時販私鹽都使用四輪牛車,每車裝二十到三十包鹽,保運費一包。

    從此洛行經常有大批的收入,來做他仗義疏財、博施濟眾的事業。

    在張洛行的組織裹面,有一個叫第德才的,他在太平天國壬子二年春天,帶領十八個人,從北方保運私鹽回來,路過永城縣,把一個大地主放在野外牧養的羊群一百多只趕走。

    永城縣官逮住他們,下了監獄。

    洛行得報,十分憤怒,與龔德樹發動一萬多人,把永城縣圍困起來。打開監獄,救出張德才等。

    這時候,淮北地區的農民在清朝反動統治和地主階級的殘酷剝削下,加上連年災荒,黃河又從江蘇豐縣決口,使他們再也無法生活下去。

    天國的起義。正好符合他們的期望;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他們,于是這場起義就有了深厚的基礎。

    另一位起義的領袖龔德樹。也是雉河集人,但是和張洛行不在一個自然村。他的出生地是宮吉寺磨盤松。

    龔德樹出身貧若,但是略識書史。

    因此,龔德樹就擔任了白旗首領,捻軍的兵事都由他主持。

    因此,他就成了捻軍全軍的謀主,眾人都稱他做龔先生。

    龔德樹天生一雙畏光眼,白天經常瞇著眼睛,因此人們叫他做“龔瞎子”。

    他足智多謀。善於劫營。起義以后的第一仗,就是在臨渙集殲滅清朝和北鎮總兵崇安軍隊之役。

    崇安從宮吉寺窮追張洛行等四晝夜,於本日到達宿州臨渙集。張洛行等急渡澮河,扼守住澮河橋。

    時崇安兵力已疲,又驕不設備,龔德樹用計,三更時候,分兵四路前去劫營。到了敵營,立刻殺人,把敵人四面圍住屠殺。崇安只帶十多人逃回了伯州城。

    捻眾軍隊就轉敗為勝,扭轉了挨打的形勢。德樹連用劫營戰術來消滅敵人大都如此。至今還有民歌專唱德樹這一輝煌的戰術。

    龔瞎子,眼不瞎。偷營摸寨數著他。

    龔瞎子,是好漢,能爬城墻能妙算。

    驢踢的、鱉爬的,鬼都被他殺得怕怕的。

    龔德樹用兵,善於臨機應變,出奇制勝,具有卓越的戰略思想。

    又有兩句民歌唱他道:

    神機妙算的龔瞎子,能文能武比諸葛全。

    諸葛亮是足智多謀的,但他只能文不能武。德樹卻能文又能武,所以他在當時人民的眼中。比諸葛亮還要雙全。

    德樹不但是一個軍事家,他又是一個具有遠見的政治家。他堅持加入天軍。始終不移。

    站穩了腳跟以后,大軍按照原來的計劃,一路追記,包圍了伯州,把敵人的團團圍住,準備更大規模的會戰,把聚集在這里的滿清軍隊和團練,全部消滅。

    就在雉河集起義軍準備大戰的時候,和南楠陽捻軍和當地的滿清勢力打得沸反盈天的。

    敵人的主要人物就是楠陽知府顧嘉蘅。

    他得到的支持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南陽總兵圖塔納,率領六千綠營健卒。

    另一個就是當地豪紳,他們組織了頗為強大的武裝,保衛自己的家族,但是在顧嘉蘅的感召下,有效地組織了起來。

    著顧嘉蘅不管是人品還是當官的能力,都堪稱出類拔萃。

    他從小在父親的教誨下,刻苦攻讀,甚為其父所欣賞,曾賦詩稱贊顧嘉蘅云:“春寒坐喚客飲酒,夜靜臥聽兒讀書。”

    道光二十年,顧嘉蘅京試及第,中二甲第五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道光二十六年,首次出任河南省南陽府知府。

    顧嘉蘅任職南陽時,勤于政務,指導農事,發展生產,使物阜民安。同時,他修城竣隍,練兵習武,使了南陽人兔受戰火涂炭。

    他故此受到朝廷器重,連續五任南陽知府,歷時近二十年。

    當時南陽民眾把他與西漢的召信臣和東漢的杜詩這兩位有惠政于民的南陽太守并列,被譽之為那個時代的“召父杜母”。

    顧嘉蘅精于詩詞楹聯,在南陽武侯祠內題刻的楹聯甚多。

    文人墨客對隆中究竟在鑲陽、還是在楠陽爭論不休,特別是鄂豫兩省的文人,均引經據典,以列入本省為光榮。

    這種爭論雖屬學術問題,也不免夾雜地方意氣。

    顧嘉蘅籍屬瑚北誼昌,卻在和南楠陽當知府,他力排眾議,揮筆在武侯祠題一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鑲陽楠陽”。

    其對聯書法道勁,風采神韻,凡來武侯祠游覽者,無不倍加欣賞,嘖嘖稱贊。

    當然,更心悅誠服的是他的寬大心懷。

    顧嘉蘅五任南陽知府屆滿,已年逾六旬,攜眷歸里,回瑚北誼昌居住。

    返鄉時,除隨身所帶衣物外,就是大量書籍、古玩和一臺古硯。

    其妻魏氏主持家務。量入而出,克勤克儉。對兒孫管教甚嚴。雖屬官宦人家,書香門第。但無豪華奢侈之風,亦無驕橫腐化之氣。

    因此當地人民。無論鄉紳還是平民,都對他深為擁戴。

    尤其是一直在和一個地方做官二十年,一直能夠受到治下之民的支持,可見他這個人品和官風是持之以恒的。

    不過,他處于滿清末期的*環境之中,很多時候不得不隨波逐流。

    說起他五任楠陽知府,也是頗為嘆息。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秋,顧嘉蘅以七品翰林編修調升為從四品楠陽知府。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马边| 玉屏| 惠安县| 英吉沙县| 龙南县| 武胜县| 布尔津县| 龙海市| 偃师市| 泸定县| 轮台县| 交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庆阳市| 泰宁县| 高密市| 扶沟县| 元谋县| 屯门区| 马关县| 泸州市| 北流市| 阜新| 绥棱县| 嵊泗县| 苍南县| 凤凰县| 淳化县| 巴中市| 通道| 屏南县| 通江县| 乐亭县| 鹤壁市| 铜陵市| 广元市| 雷州市| 明星| 伊川县|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