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似乎是平平淡淡的一年,全年并無特別的大事發生;這一年在西歐歷史上,是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這些事件,似乎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連一個引人注目小浪花都算不上! 本書作為一部講述明朝歷史的書,以黃仁宇先生特有的“大歷史觀”的視角,從萬歷皇帝,首輔張居正,以及其后的從政風格截然不同的繼任申時行(中間隔了個張四維),清廉到近乎不近人情的海瑞,抗倭名將戚繼光以及一生生活在矛盾中的思想家李贄等人出發,結合他們的個人經歷,詳細而生動地闡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情況,在讀者面前展示的不再是一幅幅嚴肅刻板的歷史工筆畫,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以及在當時歷史背景下的掙扎與命運的抗爭,讓作為讀者的我在隨著他們一生的跌宕起伏中也對于當時的政治體制、社會氛圍、經濟發展、軍事外交、思想文化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 在萬歷皇帝身上,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無奈,身在帝王家,卻是諸般不由己,文臣,宦官,不同的派系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而自己的主張和意見也處處受到約束,身處于整個王朝由盛轉衰的時期,身上肩負著的責任巨大,不難想象,他也必定有過中興之意,也的確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終究是“回光返照”,是非功過,我僅僅作為一個閱知淺薄的讀者也不敢妄加評論! 而首輔張居正,即便是以前不讀歷史的我,也曾聽聞過張首輔的鼎鼎大名,當時的我尚且年少,對于歷史更是沒多大的興趣,因此對于張居正這個人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名字上,光聽這個名字,就覺得這一定是個鐵骨錚錚,一身浩然正氣的正面人物,當然這只是少年時的我的刻板印象,在讀完這本《萬歷十五年》后,才對這位社稷之臣有了一些更為具體的認知,張首輔的一系列政治舉措使其當之無愧為明王朝的“續命之臣”,而“功在社稷,過在身家”也算是對其比較中肯的評價了,另外,大權獨攬,權高懾主,難免會在風頭過后遭人清算! 相較于偏理想主義一些的首輔張居正,其后的繼任者申時行顯然更加務實且更加圓潤一些,或許也正是他這樣的為人風格和處事方針,才讓他得以壽終正寢,謚號“文定”吧! 而抗倭名將戚繼光,從小就耳熟能詳,不僅是在影視劇中有所體現,而且在我初中時歷史課本中也有敘述,那時的戚將軍,可是不少男孩子的崇拜對象呢,然而,每個歷史人物都是復雜的,即便是在那時的我們心中驚為天人的戚將軍,也會為當朝權臣獻上“千金姬”,也會靠一些神鬼之說來收攏將士們的思想,也讓我明白,每個人,無論偉大與否,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像戚繼光這樣的人,即便是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也無愧于當時當世之偉人! 另外還有清風亮節的海瑞和充滿矛盾的李贄,都令人印象深刻,唏噓不已! 正如開頭所說的,萬歷十五年,似乎是稀松平常的一年:“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于創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作者在正文的結尾如是說道: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 管中窺豹,見微知著,讀萬歷十五,品王朝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