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陳碩真有族舅名章叔胤,原是一個不第秀才,頗有學識辯才,乃積極支持陳碩真起義計劃,并暗地大做宣傳組織工作。章叔胤極力對外宣傳,說陳碩真已從天上返回青溪,并得太上老君真傳,法力無邊,變幻莫測,可以召神役鬼。
浙東一帶原是三苗九黎遺民,其俗最愛信巫拜神,于是堅信此說,以一傳十,復以十傳百,愈傳愈玄。未過數年,方圓百里之內百姓無不對陳碩真頂禮膜拜。
因其自稱電光佛轉世,便愈加信為當世活佛。此后只要有陳碩真每句話傳到,家家戶戶都謂是神語仙音,足可令信徒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永徽四年十月初,陳碩真正式宣布起義,召集信徒與官府進行對抗。并仿照唐朝官制建立政權,設置百官。
于是自稱文佳皇帝,任命章叔胤為仆射,總管各項事宜。其余信徒據其能力及出資多少為標準,封賜官職有差。
畫外音:在中國歷史上,參加農民起義之婦女不計其數,但做領袖者卻是寥若晨星,而又稱皇帝者,則只陳碩真一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陳碩真發動起義,當地人廣泛擁護,青溪人童文寶首先率眾響應。為壯大力量,陳碩真與章叔胤兵分兩路;章叔胤領兵攻占桐廬,陳碩真親率軍兩千攻占睦州治所及于潛。
睦州各地群起響應,起義軍很快發展到數萬。睦州及所屬諸縣淪陷,頓時朝野震動。
唐高宗李治聞報大驚,立派揚州長史房仁裕為將,發大軍前往征剿,同時對睦州地區實行封鎖,嚴格控制人口流入。
字幕:房仁裕,字彥和,齊州臨淄人,隋常州別駕房子曠之子,中書令房玄齡族叔。
房仁裕早年喪父,由母李氏撫養長大。隋末投入王世充,后跟隨裴仁基投靠唐軍,累遷潾州刺史、陜州刺史,隸屬于李世民秦府集團。永徽三年,母李氏亡故,以左領軍衛大將軍奪情起復;此時便命為主將,平定睦州女帝陳碩真之亂。
房仁裕領旨出京,立即下令封鎖睦州,入境人員一律嚴格盤查,就連僧侶也不放過。
由是睦州大困,陳碩真遂乘勝進入安徽,攻打歙州。歙州駐軍防守嚴密、抵抗頑強,陳碩真手下雖有數萬部眾,但多是未經軍事訓練普通百姓,又無攻城器械,故而久攻不下。
陳碩真萬不得已,只得從歙州撤出,分路出擊,以運動奔襲之策打擊官軍,就便擴大勢力范圍。童文寶統兵四千,掩襲婺州,卻與房仁裕所領官軍遭遇,遂變掩襲以成強攻。
婺州刺史崔義玄出自瓦崗軍,又在秦王府多年,故此身經百戰,頗有智謀。時在婺州城中,聞報教匪來攻,立即召集文官武將,準備發兵出城抵抗。
城中眾僚懾于義軍聲威,皆都勸道:陳碩真有神靈護衛,敢與其兵對抗者,無不殺身滅門,還是回避為上。
崔義玄見諸將皆不愿出征,不由著惱。
便在這時,一員上將出班,乃是司空參軍崔玄籍,力排眾議道:陳碩真不過貧家之女,僅仗其旁門左道,威嚇庸吏衰將,方成今日賊勢。我若奮勇迎之,必然如湯潑雪!
崔義玄聞言大喜,即命崔玄籍為先鋒,親統大兵跟進。
陳碩真聞知童文寶在婺州受阻,亦親領主力來到婺州支援,便與崔義玄列陣對壘。
彼時農民參戰義軍四五萬眾,官軍只有萬余,眾寡懸殊。義軍雖占優勢,但戰士未經訓練,面對訓練有素官兵,便有些力不從心。于是兩軍在婺州境內僵持,十數日不分勝負。
陳碩真不斷派出間諜刺探敵情,卻都不善偽裝隱藏,大部分皆被唐兵擒住,僥幸逃脫者亦難探真實敵情。而崔義玄卻能過諜俘盡知陳碩真虛實,并向四方州縣發出求援檄文。
某日夜半,忽有一顆隕星赤角,其大如斗,墜落在陳碩真大營之中,其聲如雷。
崔義玄聞哨兵說此,次日立刻大造輿論,說叛軍將星隕落,陳碩真必死無疑。官軍隊聞而軍心大振,義軍則士氣大落。
陳碩真聞此謠言大怒,立斬傳謠者十數人,并為鼓士氣,親自領軍出戰。由是兩軍各自出營列陣,戰于下淮。雙方對陣,三通鼓罷,唐軍以大盾牌保護主帥。
崔義玄怒喝道:刺史避箭,還有誰拼死作戰?速速撤去盾牌!
眾軍聞令,撤去盾牌。崔義玄一馬當先,沖入敵軍陣中。唐軍士卒見主帥如此,大受激勵,一齊上前,奮勇拼殺。
經過三個回合沖擊,陳碩真軍大敗,被斬首數百,其余四散入林。崔義玄命軍中豎起招撫大旗,允許陳軍投降,除陳碩真及章叔胤外,主動歸降者一律免除死罪。
于是唐軍一路追擊,進入睦州境內,義軍望風投降者達到萬人。自此以來,義軍雖然損折不及十之二三,但士氣卻已減半;人數尚且占優,但斗志已入劣勢。
永徽四年十一月底,揚州長史房仁裕率援軍到達婺州,與崔義玄前后夾擊義軍。
陣碩真率部拼死力拒,戰斗相當慘烈,最終義軍大敗,一萬多人被俘,其余大部戰死。文佳皇帝陳碩真及仆射章叔胤遭襲被俘,最后被押往長安,斬于西市。
房仁裕振旅還師,遷升為鄭州刺史,崔義玄因功被唐高宗命為御史大夫。
陳碩真起義既敗,當地百姓不肯相信文佳皇帝已死,遂編造一個傳說,漸成神話。
鏡頭閃回,民間神話傳說。
起義軍戰敗,文佳皇帝與殘部被圍困在一個山頭。
陳碩真立馬山頂,回顧左右,見部將所所剩已不足百人。因見官軍漸漸逼近,遂將銀牙一咬,揮舞雙劍,準備沖下山來。
房仁裕與崔義玄合兵一處,步步為營上山,見陳碩真沖下,指揮官兵萬箭齊發。
陳碩真舞動雙劍下沖,胸腹連中數箭,只得馳回山頂,傷勢過重,跌落馬下。
官兵一擁而上,欲要生擒陳碩真時,忽見天邊飄來一朵彩云,一只巨大鳳凰降落在山頭,叼起陳碩真騰空而去。
于是皆謂文佳皇帝本是佛祖下凡,今已被鳳凰救回西方極樂世界,還其本原正果。其所被救山峰,便被喚作“落鳳山”。又鐵圍山天然十門中第二門有石,名喚鳳凰涅槃石。
其后又有傳說更奇,謂陳碩真與武則天還有一段情怨糾纏。
唐高宗永徽元年,暮春三月。某日春和景明,長安城中一班紈绔子弟來到城西十五里感業寺踏青。那感業寺乃皇家禪林,武則天因太宗駕崩,正是奉旨在此寺出家修行。
眾子弟進到寺中,因見武才人美貌,便即垂涎三尺,上前調戲。
寺中有個游方女尼慧覺,正是被驪山老母紅拂女所救陳碩真,扮作尼姑在此掛單養傷,并習練驪山神功。
因見京城無賴在寺中無禮,遂大喝一聲,隨手綽起墻角掃帚,將那班潑皮掃出寺門,使武媚才人免于受辱。
武則天正在落迫之中,前途未卜,因感念慧覺大恩,愿拜為師。慧覺亦喜其伶俐果毅,頗類自己性格,遂將摩尼教經義授之。
武才人熟讀摩尼教經義,不由大開眼界,這才知女子亦可為佛祖,更可為世間人主,以滌蕩五類雄魔,重喚人間光明。
慧覺見其穎悟,遂殷勤囑道:四十年后,你當有十五年天子之份,亦是繼為師之后,第二代電光佛轉世。此后三年,東南當有佛軍突起,起事者便是為師。我已算過,其事終不能成,而摩尼教卻能于你手中得以昌盛。為師屆時若果遭難,望賢妹善自處之。
武才人拜領師命,自此便以第二代電光佛自詡,立有稱帝之志。
陳碩真即將《摩尼教經》授予武媚,便離開感業寺,到長安城中來尋闊別多年舅父。
其舅在長安做木材生意,家中大富,但不滿唐太宗晚年因欲征高麗,對商人施以重課;因見外甥女雄才大略、武藝超群,心中大喜。又聞其電光佛轉世之說,便自愿散盡家財,為外甥女南下北上,聯絡四方豪杰、結識各路英雄,為籌備起義作出極大貢獻。
忽一日,章叔胤與童義寶來至長安,向陳碩真報告各項準備工作就緒,信徒發展過萬,起事時機已經成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