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集 白袍小將-《華夏真相集》
第(2/3)頁
言猶未了,旗門對開之處,一匹五花馬奔出,馬上一員大將,看上去不老不少,頭發(fā)胡須皆見斑白,但面無皺紋,亦看不出有多大年紀。
那唐將手按大刀,精神百倍,呵呵笑道:某乃當今皇叔,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任城王李道宗是也。啥叫不敢當面對陣?爺爺今擺此陣,你娃娃可識得否?
惠真果然被他一片大言唬住,在馬上仔細觀看對方陣式,半晌方才言道:看你這陣勢,前隊散亂不堪,倒像個王八;后面卻又彎彎曲曲,甩入林中,倒像一條毒蛇。亂七八糟,不知所云!又不成列,說甚陣勢?
李道宗卻笑逐顏開,說道:看你不出,一個胎毛未褪、乳臭未干小娃兒,倒還能看出爺爺我這陣法內(nèi)中乾坤。我這陣法天下惟一,人間無二,乃是鬼谷派當代掌門李世勣所授,名喚玄武陣者是也。算你說對一半,了不起,了不起。
惠真經(jīng)他一贊,愈加頭懵,暗道:我本來是謾罵嘲笑之辭,此老人卻怎地倒贊我說對一半?直是瘋瘋癲癲,不當人子!
于是問道:玄武何解?
李道宗愈加得意,揚言說道:玄武大帝坐騎,便是一頭王八,再加一條毒蛇。你小娃娃不懂玄武,卻心有靈犀,只一眼便看破一半,豈非天才!娃娃,既識我陣,可敢來打?
惠真怒氣上升,便順竿往上爬道:既然識得,怎不敢打?
于是傳令結陣,擊鼓作戰(zhàn)。高麗兵聞鼓而進,但山谷實在狹窄,五萬大軍全塞進去,便都擠作一團。
李道宗前臨闊野,后臨山林,卻是游刃有余,毫不窘迫。于是便命全軍弓手橫列于前,只望谷中射去,又使三千刀手把住谷中,若見敵軍露頭,便是一刀。
可憐數(shù)萬高麗兵只得伸頭挨宰,或如串糖葫蘆一般,大半死在谷內(nèi)。
便在此時,谷外征塵大起,鼓角齊鳴,卻是延壽帶領高麗主力趕到。延壽聽得前面谷內(nèi)殺聲震天,慘叫連連,知道正在激戰(zhàn),于是催促大軍兼程向前。
正行之間,忽見前面山坡上沖下一支人馬,只有數(shù)百騎,越過谷口平野,向?qū)γ嫔狡律狭种屑脖肌?br>
延壽身側副將眼尖,指著對面旗羅傘蓋叫道:將軍請看,那隊伍之中身穿龍袍,騎白馬者,莫不是唐天子李世民!
延壽手搭眼罩,相了一相,亦高聲叫道:正是唐童!擒得此人,勝過殺其千軍萬馬,眾兒郎只管上前,擒此巨僚者,賞錢百萬,連升五級,封萬戶侯!
眾軍聞聽,爭稱恐后上前,誰肯落后?
太宗回頭望見高麗大軍,故作驚慌,拋棄傘蓋執(zhí)事,沿林中小道便逃。一來二去,便將延壽引入西嶺山中狹谷之內(nèi),谷口外張儉引領大軍,正列陣以待。
說不得又是一陣屠殺,實可憐高麗兵馬擠作一團,便如待宰牛羊,毫無還手之力。
延壽傳令后退,好不容易將殘部引出狹谷,只聽吶喊盈天,卻是薛萬徹、薛萬備兄弟及契苾何力,復引突厥及契丹騎兵殺來。
高麗軍馬雖成甕中之鱉,畢竟有十余萬之眾,時間一長,便優(yōu)劣逆轉,勝敗互換。
便在此時,唐太宗已奔還山頂,與李世勣合兵。英國公見天子已經(jīng)脫險,又見兩條山谷中唐軍漸漸疲憊,便令擂鼓吹角,旗幟大舉。
各路唐軍見信號終起,遂各鼓噪并進,猶如排山倒海。
此時延壽及惠真俱都沖出谷口,二人合兵。相互檢點軍馬,尚有八萬余眾。因見各路唐軍漸集,因而大懼,便令分兵抵御。
當時西嶺山下,激戰(zhàn)成團,交互成粥,難分勝敗。又混戰(zhàn)半日,看看天晚,高麗軍已將唐軍重圍突破一個缺口,即將沖出,實行反圍。
唐軍用于西嶺決戰(zhàn)兵力,僅有三萬余人而已。而延壽及惠真之兵,足有十五萬之眾,則唐軍已成以一敵五之局。且又是在國外作戰(zhàn),盡失地利之先,端的是兇險萬分。
但當時唐軍上下將士俱都斗志昂揚,全不以眾寡懸殊為意。
便在延壽分兵抵御,重點沖突,即將破陣而出,欲形成反包圍之際,忽然風云變幻,天現(xiàn)異象。剎時之間,只見陰云密布,河山變色,無數(shù)雷電自空中劈下。
當時兩軍將士俱都驚呆,結陣自保,不敢妄動。
只見一員白袍將軍自唐軍陣中伴隨閃電驚雷躍馬而出,手持長戟,腰鞬張弓,大呼殺入高麗軍陣中。那員將因借雷電之威,恍如天神,所向無敵,如同劈波斬浪,長戟到處,高句麗軍將士盡皆披靡卻走。未過片時,高麗軍剛剛結成戰(zhàn)陣復又歸于散亂。
三軍統(tǒng)帥英國公李世勣在山上看得清楚,遂下令道:下山結陣,趁此破敵!
眾將領諾,分別沖下山去。李世勣請?zhí)谠谏巾敯沧^戰(zhàn),自率二千飛騎下山,命收起陌刀,各以長矛結陣,正面推進。
當時天下四夷,何人不知飛騎厲害?陡見風卷旗號,上書“大唐飛騎”四字,高麗兵將無不大駭,如見鬼魅,陣勢更加散亂,先前凌厲攻勢頓消。
便在此時,任城王李道宗及皖城郡公張儉已接到將令,分別結成陣勢,越過山谷,在高句麗軍之后展開突襲。
唐太宗在山上看得心癢難搔,叫道:諸將皆都拼命以戰(zhàn),我豈可穩(wěn)坐山頂,袖手旁觀!
遂招呼長孫無忌上馬,君臣二人身先士卒,率四千護駕騎兵自北山疾馳而下,突擊高句麗軍側翼。
唐軍三面合圍,高句麗軍終于大潰。唐軍以少勝眾,共斬首兩萬余級,繳獲無算。但唐軍亦損折頗重,左武衛(wèi)將軍王君愕戰(zhàn)死沙場。
高延壽敗進山內(nèi),收集殘兵,見余眾不足四萬,只得依山自固,無力再戰(zhàn)。
唐太宗率軍繼進,將高句麗軍余眾包圍,困于山中。復命長孫無忌,率部拆除附近所有橋梁,斷其北歸之路。
數(shù)日之后,高麗軍糧絕食盡,且山中無以遮寒,高延壽與高惠真走投無路,只得率部請降,躬身膝行,進入軍門,拜伏請命。
唐太宗欣允其降,挑選褥薩延壽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與軍職,遷居內(nèi)地;因靺鞨族眾向來對抗天朝,遂不相饒,將其降兵三千三百全部坑殺;其余各族兵士全部釋放,使還平壤。獲釋兵士皆舉手頓地,歡呼雀躍,高呼“大唐天可汗萬歲”而去。
檢點戰(zhàn)利,報說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明光鎧萬領,軍用器械不計其數(shù)。經(jīng)此大敗,高句麗舉國震驚,其后黃城(沈陽)、銀城(鐵嶺)守軍全都自行逃遁。
唐太宗命改西嶺六山為駐蹕山,令將作造《破陣圖》,為文勒石,以記其功。授高延壽鴻臚卿,高惠真司農(nóng)卿,囑令休再助蓋蘇文對抗天朝,遣歸本部。
由是宴請諸將,犒賞三軍。
飲宴之間,眾將說起西嶺之戰(zhàn)慘烈,七嘴八舌。太宗忽然腦中靈光一閃,問道:前日白馬長戟,身穿白袍,率先沖陣之將,是為誰人部下?
此話一出,在座諸將皆都發(fā)呆。回思大戰(zhàn)時情狀,果有此員白袍大將,將敵陣攪亂。但當時天上雷電交加,閃閃爍爍,均未看清那員大將面孔,只記得是身穿白袍,白馬長戟。
太宗見眾將皆都搖頭,心下不樂,自語道:此人有如此驚天之膽,萬人敵之勇,既在我軍營之中,卿等豈能皆不相識耶!
話音剛落,忽從末座席上站起一人,嚅懦說道:臣知此人。但其不是大將,只是后勤火頭軍而已。前日雖然沖陣建功,但亦因擅離職守,冒充上將臨敵,恐陛下見罪,故此不敢言講。今即陛下垂詢,臣不敢欺君,只得如實上奏,請陛下恕其僭越之罪。
眾皆吃驚,看那奏對之臣,卻是郎將劉君邛。
太宗問道:區(qū)區(qū)一個火頭軍,竟有此般本事?卿又如何認得此人?快快奏來。
劉君邛道:攻打安市之時,臣被高麗軍圍困,無法脫身。在此危難時刻,忽有一將身穿白袍,乘騎白馬,手搦長戟,挺身而出,直取高麗主將。只一合便將其刺于馬下,復割下人頭,將首級挑于戟尖,繞陣奔馳。高麗軍觀之膽寒,于是讓開一條通道,微臣方才獲救。此役過后,待臣遍尋軍中,才知其只是一名下等兵士,忝為后勤營中火頭軍。
諸將聽罷,皆有愧色。
長孫無忌道:火頭軍是歸軍需司該管,速去將此人喚來。
軍需司長官答應一聲,卻不離去,眼睛望向劉君邛。
劉君邛恍然大悟,以手擊額:末將該死!說此半日,尚未言及其名。此人名喚薛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人也。
軍需司官聞得姓名,施禮而去。不到一刻,便引至一位大漢,至席前參拜天子。
唐太宗見其人凜凜九尺之軀,心中喜愛,急命:愛卿平身。前日西嶺之戰(zhàn),騎白馬、著白袍、手持長戟之將,便是賢卿乎?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邵阳市|
山西省|
福建省|
胶南市|
丹凤县|
三亚市|
莱芜市|
普兰店市|
黔东|
郁南县|
孙吴县|
稷山县|
辽源市|
永靖县|
安仁县|
西青区|
东海县|
酒泉市|
巴彦淖尔市|
鹿泉市|
鞍山市|
南通市|
忻城县|
轮台县|
阜新市|
永和县|
上饶市|
东明县|
惠来县|
河源市|
日土县|
泾川县|
五华县|
山东省|
建昌县|
巴楚县|
名山县|
德保县|
三门县|
武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