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十四集 孔明南征-《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魏吳大戰,對陣廣陵。

    孫韶侍勇過江迎敵,主帥徐盛知道主公甚愛此侄,雖惱其違背自己將令,但亦恐一旦有失,不好向吳主交待。乃喚大將丁奉入帳,授以密計,令引三千兵渡江,隨后接應。

    魏主曹丕東至廣陵,聞報曹真兵列大江北岸,下令大開江道,放龍舟直至江中。

    龍船巨大無朋,上建龍鳳日月五色旌旗,儀鑾簇擁,光耀射目。

    曹丕遙望江南,不見一人,回顧劉曄、蔣濟:東吳無軍把守,可渡江否?

    劉曄:彼見我大軍來至,如何不作整備?陛下且看其動靜,可發先鋒渡江以探之。

    曹丕然其高論,宿于江中。及至天曉,霧散云收,望見江南一帶皆是連城。城樓上槍刀耀日,遍城盡插旌旗號帶。魏兵見城上許多人馬,盡皆膽寒。

    原來徐盛束縛蘆葦為人,執旌旗立于假城疑樓之上,以惑魏軍。

    曹丕正自驚疑不定,忽流星探馬來報:蜀將趙云引兵出陽平關,徑取長安。

    魏文帝大驚失色,便教回軍。

    龍舟將次入淮,忽然鼓角齊鳴,刺斜里一彪軍殺到,正是孫韶之兵。魏兵不能抵當,淹死者無數,諸將奮力救出魏主渡淮。

    徐盛早令人在蘆葦上預灌魚油,盡皆燒著,順風而下,火焰漫空。

    曹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上馬,龍舟上早已著火。岸上丁奉殺來,眾將力保魏主而走。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只器械無數,徐盛全獲大功。

    魏主敗歸,忽探馬來報張遼大破吳將呂范,并繳獲大量舟船。

    曹丕大慰,回兵洛陽,坐猶未定,揚州使節來報,因張遼病情嚴重,病亡于江都,終年五十四歲。曹丕為之流涕,詔贈謚張遼為剛侯,令其子張虎嗣爵。

    曹魏黃初四年六月,洛陽大雨,伊、洛二水泛濫,毀壞屋舍無數,人多死傷。

    侍中蘇則左遷東平相,未至任所,便于途中病卒。后未幾,涼州刺史溫恢、太常卿領司隸校尉刑颙、散騎常侍兼越騎校尉荀緯、雍涼刺史張既相繼病故;加之前番太尉賈詡、大將軍曹仁、大將張遼等陸續病故,曹魏國此年可謂多事之秋,將星寥落。

    至此曹魏營中,臧霸可謂第一猛將。此次若隨魏主南征,吳將徐盛等則必難施其技。但曹操死時,臧霸所部青州之兵鳴鼓擅離;三路伐吳時臧霸雖因功受賞,但已遭文帝所忌。

    曹丕即被徐盛所敗,轉而遷怒臧霸,謂其不來救駕,詔使曹休都督青、徐之軍。

    臧霸驚怒,向曹休大發牢騷:魏國屢敗于東吳水軍者,是朝廷不肯聽從臧霸而已!若能借我步騎萬人,必將其訓練成無敵水軍,橫行江表,使東吳舉國以降。

    曹休聽罷,即將臧霸此語告訴魏主。

    曹丕卻因此大疑,說道:高祖武皇帝崩于洛陽之時,天下震動。臧霸之軍擅自離去,朕未治其罪。不料今卻竟氣壯如此,是何意耶!

    乃效漢高祖偽游云夢之計,借口東巡,趁臧霸前來朝見,奪其兵權。

    畫外音:自關公失了荊州,今臧霸又失青、徐二州,蜀國借以北伐兩支水軍盡滅,就此再無水戰之能,此為三國紛爭勝負之大關鍵處,不可不知。

    鏡頭轉換,按下北魏,再說西蜀。

    趙云引兵北出漢中,殺出斜谷道口,將至陽平關之次,忽報丞相諸葛亮文書到。

    拆書視之,見說是益州耆帥雍闿歸降東吳孫權,今又結連蠻王孟獲造反,率蠻兵侵掠益南四郡,因此宣子龍回軍,轉為南征。

    趙云聞命,甚為嘆息,急收兵轉回成都。

    此時孔明在成都整飭軍馬,準備親自南征。忽接葭萌關信使來報:驃騎將軍、領涼州牧,斄鄉侯馬超因病身死,今有哀書到京,報與先主。

    孔明大驚失色,展書看時,見是馬超親筆遺書:臣宗族門下二百余口,皆被曹操誅殺殆盡,只余臣從弟馬岱。今臣即死,當以微族使弟繼承,深托陛下,其無他言矣。

    原來寫書之時,尚不知劉備已駕崩于永安宮。馬超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孔明覽奏大哭道:今五虎大將已去其四,僅余趙子龍健在,至此將星寥落。某欲繼先帝之志,復我大漢河山,正需大將斬敵建功之際,奈天不佑我,依靠何人領兵!

    即將馬超遺書上呈后主劉禪,請求厚贈,以勸勉諸將。

    后主亦為之流淚不止,即下詔厚葬,并依馬超遺言,令馬岱繼其宗族部曲,統領其兄之兵,鎮守葭萌關隘口,以當西涼諸羌之兵。

    諸葛丞相因馬超新喪,便暫且息兵,以治理國事為要。遂建衙開府,在成都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期年之間,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孔明見國力殷實,兵員漸充,便思北伐中原,只待可乘之機。

    此時魏國,又是一番氣象。曹丕南征敗歸,引咎反躬自責,因向辛毗謝罪認錯,使相國華歆勤政治國,招引賢士。華歆推舉管寧,曹丕亦早聞其名,即派安車征召來京。

    字幕:管寧,字幼安,北??ぶ焯摽h人。身高八尺,須眉俊朗,與華歆、邴原為友,好游學天下,敬重名士陳寔,以其為師。

    鏡頭閃回,敘述管寧其人。

    漢末天下大亂,管寧與同郡邴原及平原人王烈逃難到遼東。

    遼東太守公孫度早聞管寧大名,空館以候,極盡禮敬。管寧拜見公孫度,只談儒家經典而不語世事,后即隱居于山谷之中。

    當時渡海避難來者多住遼東郡南,而管寧獨居其北,表再不再遷徙之意。遼東士人聞管寧居此,漸來跟隨同居,一月之間即成村落。

    管寧就開始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威儀、明禮讓,人皆樂受其教。

    曹操發布唯才是舉令,屢次征召管寧,公孫度之子公孫康截留詔命,不對管寧宣布。曹操奪得河北之后,中原稍安,逃人皆回,只有管寧安閑自在,似有在遼東終老之意。

    公孫康有稱王之心,要授予管寧官職,最終不敢啟齒。公孫康即死,弟公孫恭嗣位,因病不能理國,而公孫康之子公孫淵才智出眾。

    管寧擔心禍亂將起,攜家眷部屬渡海,返歸故籍北海郡。

    公孫恭聞管寧南歸,親自送至南郊,厚贈服飾器物。管寧在遼東三十多年,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三代太守所贈,皆收藏不用,西渡之時全都封好退還。

    其后不久,公孫淵果然襲奪公孫恭之位,反叛曹魏,僭號稱王。

    閃回結束。魏文帝使節至于北海,見到管寧,頒賜征召赦文,任為太中大夫。

    管寧堅辭不受,致書文帝謝絕。文帝惱怒,欲問罪管寧,華歆極力諫阻,這才作罷。

    管寧不肯出仕,國內儒士皆為仿效,獨善己身,不肯應朝廷招引賢士之征。由是三府官員共同聯名上奏:取仕應以品德為準,推舉孝廉,不需以儒家經典為考。

    華歆諫道:自董卓喪亂以來,六經無人再讀,道德隨之淪喪。當務之急宜提倡儒學,推崇王道。若只舉孝廉不考六經,臣恐讀書之風從此衰亡。如有特別優長而六經短缺者,可殊加任用。所慮者無此特殊人才,何慮有而不選?

    文帝即從其諫,于是復立太學,置《春秋》、《谷梁》博士,制五經課試之法。

    字幕:魏文帝征吳敗歸之后,魏、蜀、吳三國之間兵戈不興,各自休養生息。

    蜀建興二年,后主劉禪賜軍師中郎將、丞相諸葛亮領益州牧。

    吳黃武二年,吳王孫權以金印紫綬賜安國將軍朱治,徙封故鄣,鎮撫山越之民。經歲余,朱治因病還歸吳郡而卒,壽終七十八歲。

    魏黃初年間,河西鮮卑族逐漸強盛,軻比能、彌加、素利等割地統御,各有分界。

    因恨當年夏侯淵平滅河西諸羌,此時不愿歸服魏帝統轄,各部酋長乃相與集會,共同約誓,皆不得賣馬與魏國,以免使其增益騎兵。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彭山县| 江山市| 新野县| 苏州市| 大城县| 潞西市| 黄梅县| 望奎县| 且末县| 嘉荫县| 同德县| 海丰县| 南和县| 新兴县| 四子王旗| 普兰县| 虎林市| 钟山县| 满城县| 海盐县| 安康市| 油尖旺区| 通许县| 枝江市| 鸡西市| 衢州市| 大安市| 萝北县| 三明市| 文水县| 古交市| 元氏县| 唐山市| 雷波县| 大方县| 灵山县| 南靖县| 车险| 武威市| 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