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集 西川來使-《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冀州鄴城,馬家府宅。
家仆見主人如此自信,搖頭嘆道:少將軍與馬靈雖勇,無奈手下無兵,兩桿槍濟得甚事?殺到半夜也近不得鄴城,只得向西落荒而逃,已不知往何處去矣。
馬騰聞此,半晌作聲不得。
正在這時,只聽府外人喊馬嘶,門軍入報:程昱帶領數百人馬到來,圍定府宅。
馬騰:是來擒拿我父子乎?
門軍:程昱雖帶兵來,卻不動武,只命小人入報老大人,說是世子曹丕有要事相商,特來相請將軍父子三人,一并前去。
馬騰暗思:馬靈、馬岱既已逃走,便是死無對證。倘若動武,反露形跡。
當時不容猶豫,只得著了官服,率二子隨中軍出門。三人剛至府門之外,馬騰正欲尋程昱說話,賈信跨步上前,大喝一聲:奉令捉賊,眾軍與我動手!
馬騰未及反應,眾軍一齊前前,早將其父子三人捆倒在地。
軍中早已備好檻車十數輛,賈信令將馬騰父子及夫人囚于車中,其余仆眾皆繩捆索綁,盡數押回府衙,向世子曹丕繳令。
曹丕也不審問,對賈信說道:皆都置于牢中,來日送往許都,請丞相發(fā)落。
次日午時,忽有許都使者到至:丞相手令,馬騰父子不必解京,就地正法。
曹丕驚問:馬騰世代名將,又身居侯爵,何至于此?
來使未答,程昱接口道:是我見馬騰父子三人皆在,唯獨不見馬岱。因恐其糾集反賊,于路劫奪囚車,故派人連夜騎快馬至許都,向丞相奏報,請將馬騰就地斬決,以免后患也。
曹丕無話可說,于是命將馬騰父子三人,與家人百余口驅至庭院,盡行開刀問斬。
可憐一代名將,死得糊哩糊涂,不明不白。
鏡頭轉換,按下馬騰父子受誅,復說馬靈與馬岱。
二人因見田銀、蘇伯事敗,不敢進城,惶惶如喪家之犬,拋了馬匹兵器,盡揀荒山野嶺向西狂奔。于路聽得老將軍全家已被殺害,好不心傷。
馬靈、馬岱囊中頗有余金,出長安后買馬西行,這才費盡千辛萬苦到得冀城,見到公子馬超,伏地大哭,訴說老將軍及太夫人、二位少公子被害之事。
馬超聽了,大叫一聲昏厥于地,被從人救醒,手指許都大罵,與曹操誓不兩立。
由是即派使者,前往漢中,再向張魯借兵,欲報父仇。
復說漢中張魯,前番為結好馬超,派大將楊昂率三千兵往助,幫他奪了冀城。
楊昂領得勝之兵回到漢中,報說冀城戰(zhàn)事。張魯大喜,以為今后得一強援,漢中永固,并可借助西涼兵馬,就此南下益州。
字幕:張魯,沛國豐縣人,張道陵之孫,父名張衡。張道陵字輔漢,乃創(chuàng)漢功臣張良第八世孫,史稱其名為張陵。
鏡頭閃回,補敘張魯割據漢中故事。
張魯祖父張陵生具奇賦,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并能達其要旨。長成后身材高大魁梧,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
張陵又極好學,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皆極其妙;諸子百家三墳五典,所覽無遺。青年時往來于吳越之地,從其學者有千余之眾。
張陵之父張剛,煉制販賣香油為生。
當地時有鄉(xiāng)紳地主,請風水先生為其先人選穴。風水先生為其選了一處絕好陰宅,曰為天門穴,若葬此必出神人,子子孫孫無窮盡時。
張剛一日賣油回來,適逢大雨如注,誤落地主所挖墓穴。泥土沖入墳坑,將其埋葬。
大雨下了數日,天晴后地主埋葬先人,卻再也找不到墳坑,只好另擇吉地下葬。
畫外音:張剛無意中占了天門穴風水之先,其后人方為天師,世代不絕。此謂民間坊言,列位看官可只作玩笑,當不得真。
永平二年,張陵赴直言極諫科舉,漢明帝拜為巴郡江州令;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修持煉形合氣辟谷,漸通長生之道。
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復征為博士,封冀縣侯,朝廷三詔不就。因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中,隱于鶴鳴山,修煉神丹符咒之術,自此便改稱張道陵。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學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
仙丹煉成,張道陵服之返老還童,遂云游天下,參訪仙源。忽一日,張道陵游于北岳嵩山,在山頂遇到一位繡衣使者,飄然若仙。
繡衣使者見到張道陵,甚是喜歡,便指點說道:在這嵩山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及《黃帝九鼎丹書》,乃是太上老君所遺。公若得而修之,可以升天為仙。
張道陵信之不疑,齋戒六十日后進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云錦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云錦山者,即后人所謂龍虎山也。
某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諭示: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爾等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臺。
說罷,乃授以正一盟威符錄,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卦衣、方裙朱履,以千日為期,約會于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靈,以供驅使。
隨即入蜀,在青城山上設置琉璃高座,供元始天尊及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鐘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不敵張陵師徒法力,同聲哀求,盡被收服。
張道陵共收八部鬼神,殲滅六大魔王,群妖就此絕跡。張道陵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前往川中云臺山,卜居其地,繼續(xù)修煉。
太上老君命使者下降來告:以子之功業(yè),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百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宮中。
張道陵奉命,乃偕弟子王長、趙升復往鶴鳴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壽元年正月,太上老君與眾真復降,為張陵說北斗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懺。
次年春,會三界萬神于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岳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贊玄化。至此,道教始有教團。
張道陵率弟子復游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張陵至云臺山上,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遂將余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于兒子張衡,囑道:我遇太上老君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我宗親子孫,不得傳授。
傳授印劍符箓已畢,因在蜀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機構,凡入道者交五斗米為信,稱為“五斗米道”。張道陵稱“祖天師”,子張衡為“嗣師”,孫張魯為“系師”。
道教共分正一、全真、真大、太一、正明五大派門,只有張陵一脈是將“天師”神職親族相授,非張氏宗親不可承襲。張陵死后,天師道由子張衡行之。張衡死,張魯行之。
張魯為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師,又通過其母得到益州牧劉焉信任。初平二年,劉焉任張魯為督義司馬,使與別部司馬張修帶兵,同擊漢中太守蘇固。
張修擊殺蘇固,張魯又殺張修,奪其兵眾,截斷斜谷道,殺朝廷使者,絕朝貢之道。
興平元年,劉焉病死,子劉璋承襲益州牧之位。因聽信部下諂言,以張魯不服從益州調遣為由,斬殺張魯之母,及其留在成都家室。
既然反目成仇,便為敵國。劉璋又遣上將龐羲進攻漢中,但為張魯所破,勞而無功。
張魯奮起反擊,由此襲取巴郡,割據漢中,自號為“師君”。其來學道者皆號為“鬼卒”,為首者號為“祭酒”,部下徒眾多者,便號為“治頭大祭酒”。教眾所在之地并無官長,盡屬祭酒所管。如此張魯雄據漢中之地,已有三十余年。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陵市|
平顺县|
达尔|
商南县|
潢川县|
城市|
莱芜市|
专栏|
鄯善县|
乐业县|
花莲市|
灵宝市|
汕头市|
中卫市|
广西|
和林格尔县|
宜宾县|
宜川县|
游戏|
鄂伦春自治旗|
沅江市|
威信县|
裕民县|
长春市|
民权县|
赣榆县|
侯马市|
吴旗县|
老河口市|
梧州市|
宣威市|
荆门市|
牡丹江市|
巢湖市|
武安市|
三台县|
英山县|
安康市|
景泰县|
齐河县|
红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