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四集 迎駕遷許-《華夏真相集》


    第(2/3)頁

    其時李傕自為大司馬,郭汜自為大將軍,橫行無忌,朝廷無人敢言。太尉楊彪、大司農朱雋暗奏獻帝,以離間之計令李傕、郭汜相互猜忌。

    卻不料弄巧成拙,造成李、郭兵鋒相見,就此大亂長安。

    李傕趁勢劫持帝后車駕,囚禁于郿塢,斷絕內使,飲食不繼,侍臣皆有饑色。

    楊彪與朱雋會合朝廷官僚六十余人,到郭汜營中勸和,試圖以此逼迫李傕釋放帝后。郭汜竟將眾官盡行監禁在營,只放了楊彪、朱雋。

    朱雋歸家,積憂成病而死。

    自此之后,李傕、郭汜每日廝殺,兩敗俱傷。混戰兩月有余,董卓女婿牛輔統領大軍自陜西來到,聲明與二人解和,李傕、郭汜只得應諾,各自放了天子及百官。

    牛輔趁機上表,請天子駕幸弘農。

    獻帝大喜道:朕思東都久矣,今乘此得還,乃萬幸也!

    詔封牛輔為驃騎大將軍,使率西涼兵留守長安;復依賈詡遺策,令李傕收拾車駕東行,并遣舊有御林軍數百,持戟護送。

    由此漢獻帝終得脫身,離了長安,引一班文武群臣前往洛陽。未料鑾輿剛過新豐,未至霸陵,郭汜竟再次與李傕聯手,忽然造反,欲劫天子車駕西返。

    車騎將軍楊奉、韓暹提前探知其謀,乃與國舅董承商議,未待李、郭二人發動,即拼命保護車駕東奔,用計甩脫李、郭追兵,于陜北東渡黃河,至于大陽。

    但于此次變亂之中,滿朝文武百官大都于亂軍中離散,更有死于逃難途中者甚眾,漢末朝中精英才俊,至此為之一空。

    獻帝渡河未久,太尉楊彪、太仆韓融一路尋至,君臣抱頭痛哭。楊彪奏請獻帝暫居安邑,韓融親筆修書,遣使到河西大營,勸說李傕、郭汜罷兵。二賊稍從其言,止兵不追。

    董承、楊奉商議,差人修葺洛陽宮院,欲奉車駕還于東都,獻帝欣然準奏。

    楊奉遂令部下大將徐晃,保護車駕前行,安全過了箕關。并州太守張楊聞說天子東歸,具粟帛迎駕于軹道,并獻飲饌。獻帝賜封張楊為大司馬,令其屯兵野王。

    獻帝歷經千難萬險,終于車駕重入洛陽,還于舊都。

    放眼望去,只見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不由淚流如泉,悲傷不已。眾官一起慰勸天子,獻帝收淚忍悲,即命楊奉且蓋小宮居住,下詔改興平年號為建安元年。

    所謂屋漏偏逢連陰雨,是歲又遇天下大荒,顆粒無收。

    洛陽居民僅有數百家,城中無可為食。文武百官及朝中僚屬只得盡出城去,剝樹皮、掘草根為食,回城以此奉獻天子、皇后。

    于是滿朝卿士大夫,自尚書郎以下皆命出城,樵采挖菜。眾卿因腹中饑餓口中干渴,多有死于頹墻壞壁之間者,暴尸荒野。當時漢末氣運之衰,無甚于此。

    鏡頭轉換,按下朝廷,復說江湖。

    天子欽使微服離京,日夜兼程,數月之后,終于馳達兗州,向曹操傳達朝廷密旨。

    曹操時聞天子車駕已還洛陽,既受帝旨,遂聚謀士商議行止。

    眾人尚未開口,荀彧率先進策: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今天子蒙塵,將軍誠應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并伐不臣,此乃不世之略也。明公若不早圖,誠恐他人將先我而為之。

    曹操聞言大喜:荀文若之言,甚獲我意,真子房之略也。傳我將令,立刻收拾起兵,前去洛陽迎請天子車駕。先差夏侯惇為先鋒,引許褚、典韋等上將十員,精兵五萬,先到洛陽保駕;再命曹洪、李典、樂進三將,率步兵兼道而行,以防李傕、郭汜領兵犯闕。

    眾將:諾,我等遵命!

    夏侯惇與曹洪奉命,分別引領馬步三軍,日夜兼程西進,非只一日,來至京師。二將前腳剛到洛陽見駕,果然李傕、郭汜后腳領兵殺來,見有大軍守城,不由失驚。

    獻帝本來時刻憂懼二賊引兵來犯,今得到曹操派兵前來護駕,不勝之喜,即令曹洪在城中保護宮闈,使夏侯惇出城迎敵。

    夏侯惇奉旨,昂然出城,將馬步軍分為兩翼,馬軍先出,步軍后隨,盡力攻擊。

    李傕、郭汜一戰大敗,被斬首萬余,退兵三十里下寨,互相埋怨。

    次日,曹操引領大隊人馬到來,入城參見獻帝,拜于殿階之下。

    獻帝賜其平身,宣諭慰勞一番,立即下詔:敕封曹操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錄尚書事,并授全權管領天下兵馬。除滅李、郭二賊之后,再行加封。

    曹操因由一郡之守升為當朝尚書,連升數級,一步登天。于是自然格外賣力,當時遵奉詔命,親引大軍出城,與李傕、郭汜決戰于洛陽城外。

    列陣已畢,各自射住陣角。曹操遙望敵陣,微微冷笑,將手中馬鞭向前一指:先令許褚、曹仁、典韋三將,各領一百鐵騎,于李傕陣中沖突三遭。

    三將領命,縱馬齊出,沖向敵陣。西涼軍雖眾,當不得三將無敵,一時陣角大亂。

    曹操見時機已到,又下將令:夏侯惇領兵左出,曹仁領兵右出,余者隨我中軍沖陣。

    于是鼓響三通,眾軍齊進,勢不可當。西涼兵抵敵不住,大敗而走。曹操親自押陣,率領眾將連夜追殺,剿戮極多,降者不計其數。

    李傕、郭汜不敵青州兵勢猛,軍無戰心,只顧望西逃命,終往山中落草為寇去了。

    楊奉、韓暹見曹操成了大功,恐怕以后難以相容,便以追殺李傕、郭汜為名,引本部軍離開洛陽,屯于大梁。

    曹操回兵,采納侍郎董昭之議,上奏獻帝:東都荒廢已久,不可修葺,更兼轉運糧食艱辛。許都地近魯陽,城郭宮室完整,錢糧民物足可備用。臣請駕幸許都,惟陛下從之。

    獻帝聞說言之有理,欣然從之,群臣亦無異議。君臣計議已定,擇日起駕。

    鏡頭轉換,北邙山上。

    獻帝臨行之前,詔命曹操整頓人馬待發,自率楊彪、韓融等大臣拜謁皇陵,祭辭列祖。祭陵已畢,回城途中,經過少帝劉辯之墓,只見柏木森森,又聞梟唳猿啼。

    獻帝見此,倍生凄涼之感,暗自垂淚道:皇兄只在位四月有余,盡心竭力護我,以免被太后所害。彼遭李儒毒害之時,我卻懵然不知。蒼天有知,何對我兄不公如此!

    于是傳令歇駕,只帶楊彪、韓融,與百余侍從,上山憑吊皇兄劉辯。當下穿過松林,上得山坡,眼前便是少帝劉辯陵墓,卻見墓門半開,并未封閉,不由大吃一驚。

    獻帝心知有異,遂命護衛進去察看。

    不一時侍衛回報:墓中空空如也,莫說殯葬禮器,竟連弘農王及唐妃尸首,也都不見。

    獻帝沉吟良久,密囑不得泄露此事,一面令人將墓門掩埋封鎖,休留半點痕跡。

    眾軍領旨,七手八腳,掩蔽墓門。正當此際,忽從松林之中走出一個中年道士,身穿灰色道袍,手執拂塵,向獻帝當面揖首,說道:陛下何來此處?貧道拜揖。

    一眾禁軍大驚失色,暗思眾目睽睽之下,竟不知這道人先前藏身何處,如此神鬼莫測,現身帝駕身前,豈非鬼神之屬?于是吶一聲喊,便要上前拿下。

    太尉楊彪站在遠處,早已認出來者,正是少帝劉辯師父史子眇。遂急忙上前,止住眾軍,向獻帝奏道:陛下勿驚。此乃已故弘農王之師,玄都觀觀主史子眇道長。

    又回首對史子眇說道:仙長別來無恙,卻又因何至此?

    史子眇詭異一笑,跟楊彪、韓融見禮,緩緩說道:墓中之事,既被陛下看到,也是天命如此,因緣際會,合該臥龍出世。事關重大,可否容至林中一敘?

    楊、韓二人拿捏不定,都望著獻帝。

    劉協急欲知道皇兄劉辯下落,倒也未加防范,遂跟史子眇走進松林。楊彪回身令禁軍繼續封掩墓門,自與韓融入林保駕,在獻帝身側左右衛護。

    四人到了林中,獻帝立定身軀。史子眇回身拜倒,重行君臣大禮,口稱冒犯,請求恕罪。

    獻帝忙令平身,微笑說道:早聞我皇兄是由道長撫養長大,即是師父又是養父,以后除非廟堂相見,不必再行如此大禮。

    史子眇謝恩,便將少帝與唐妃當年詐死,暗中潛出洛陽,如今流落民間之事說了。

    獻帝大喜:既是兄長未死,那就請道長請回宮來,朕愿將帝位讓還于他。

    劉協做了這幾年皇帝,一直被董卓、李傕等權臣挾制,沒有一絲一毫的興趣和快活,此番落入曹操之手,也如芒刺在背,這句話說的倒是發自肺腑,沒有半點虛心假意。

    史子眇說道:陛下不可。如今天下臣民盡知陛下,不知有弘農王。且弘農王若有復位之意,也不必逃亡江湖,隱居山林。今漢室衰微,內有權臣攬政,外有群雄并起,實天下大不幸事。貧道此來是為奏知陛下,后若果為權臣所欺,可知有弘農王身在江湖,聯絡宗室諸侯及諸子門派于村野,號令天下并除奸臣,以扶漢室。弘農王只求漢室復興,更無他求。

    獻帝問道:便果真有那一日,道長如何號令宗室諸侯,及諸子門派一齊聽命?

    史子眇從囊中掏出黑黃兩枚令牌,一為玄鐵所鑄,一為黃金所制,呈于獻帝:漢高祖立白馬之盟時,已料到日后必有大臣弄權,欺君攬政。留侯子房先生本是我鬼谷門掌門祖師,當時與高祖君臣誓不相負,訂有密約,遺命后人共除國賊,均聽此牌號令而行。

    獻帝甚為驚奇:因何卻有兩牌,怎樣用法?

    史子眇:金牌名曰臥龍令,若君王為臣下所控,玉璽失其效用,詔書不能暢達文武,則可令人持此令牌代替詔命,秘宣忠貞勛臣以除賊臣;鐵牌名曰伏龍令,向為本門執掌,朝中若現權臣,則由本門弟子持此牌號令江湖八大門派,各率本門弟子勤王,共扶漢室。

    獻帝:哪八大門派?

    史子眇:是以我鬼谷門為首,余為兵家門、墨家門、儒家門、太平道門、五斗米教門、驪山門、藥王門是也。

    說罷,將金牌臥龍令呈于獻帝,自己將鐵牌伏龍令重新納入囊中。

    獻帝收了臥龍令,暗自沉吟不語。

    太尉楊彪忽然說道:且住。史道長,依你所言,伏龍令在你手中并不奇怪;臥龍令卻應在宮禁大內,由歷代皇帝相傳,卻如何也落在你手?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化市| 巴彦淖尔市| 施秉县| 车险| 个旧市| 东台市| 平凉市| 吉安市| 越西县| 集贤县| 县级市| 深泽县| 沅陵县| 汉中市| 调兵山市| 井研县| 尉犁县| 侯马市| 长岛县| 临清市| 青州市| 延寿县| 铁力市| 长治市| 达尔| 塘沽区| 兰坪| 郸城县| 贵溪市| 陵川县| 卫辉市| 山阴县| 琼海市| 开封县| 彰武县| 咸阳市| 泰安市| 和龙市| 永德县| 建宁县|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