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七十三集 曹操施威-《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字幕:漢朝末世,因黨錮禍發,公卿門閥竟相衰落,惟袁家異軍突起。

    袁逢從兄有子名叫袁閎,少有操行,以耕學為業。袁逢、袁隗因其家貧,數次以金銀饋之,袁閎皆無所受,原璧退還,安貧樂道。

    袁閎見時局險亂,而家門富盛,常對諸兄弟嘆道: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競為驕奢,與亂世爭權,此即晉之三郤矣。

    及黨事禍起,袁閎欲投跡深林,以母親年老,不宜遠遁,乃筑土室四周于外庭,不留門戶,只自牖內出納飲食。母思袁閎時便往就視,母去便自掩閉,兄弟妻子莫得相見。

    潛身十八年之久,終卒于土室之內。

    時有南陽名士何颙,素與陳蕃、李膺相善,亦受二次黨錮之禍,名在收捕之列。乃變換名姓,藏匿汝南田野之間,與袁紹結為奔走之交。

    何颙常私入洛陽,與袁紹計議,為諸名士罹黨事者尋求救援。因設權計,使諸多名士得以逃隱,仗其得全身免禍者甚眾。

    又有太原界休人郭泰,字林宗。少時家貧好學,游學京師,河南尹李膺與之過往甚密,于是名震京師。后為太學諸生領袖,與太尉陳蕃等人互相推崇,一時清議大起。

    延熹九年因黨錮之禍,郭泰閉門教學,有弟子千余人。建寧二年死于家中,四方之士奔其喪者千余,共為其刻石立碑。

    鉤黨之獄復起之時,李膺下獄而死,妻子被徙邊郡,門生故吏等皆被禁錮。

    潁川人杜密字周甫,因司徒胡廣辟舉入仕,歷任代郡太守、泰山太守、北海相、尚書令、河南尹等職,執法嚴明。身列黨人八俊,與李膺齊名,時有“李杜”之稱。

    太傅陳蕃輔政,起用杜密為太仆。此番大捕鉤黨,杜密入獄自殺。

    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舉孝廉入仕,后遷光祿勛主事、太尉府掾屬,又為汝南太守宗資功曹。清嚴守正,嫉惡如仇,名廁黨人八及。因黨錮之禍被捕下獄,罷歸鄉里,禁錮終身。

    建寧二年,鉤黨之獄再起,縣令郭揖不忍捉拿范滂,欲棄官與其同逃;范滂不肯,與老母訣別,遂入獄死,年僅三十三歲。

    范滂等非訐朝政之時,太學生爭慕其風,以為文學將興,處士復用。惟有申屠蟠嘆道:昔戰國之世,處士橫議,列國之王至為擁彗先驅,卒有坑儒燒書之禍,今之謂矣。

    乃絕跡于梁、碭之間,因樹為屋。居二年,范滂等果罹黨錮之鍋,唯申屠蟠超然得免。

    又有棘陽名士岑晊,字公孝,才高而有大志。五經六藝無不洞貫,遠近聞名,被南陽太守成瑨聘為功曹,掌管文書獄事。在任期間不畏權勢,不避豪強,包攬衙中公事,敢為敢當。

    時人便作歌謠傳唱,謂曰:南陽太守岑公孝,弘農成瑨但坐嘯。

    意謂成瑨將公務都交給岑晊辦理,而自己只拱手坐堂,吟詩作嘯而已。岑晊由此得享大名,與劉表、范滂、范康、張儉、孔昱、陳翔、檀敷等人并稱“江夏八俊”。

    此番因黨錮之禍,岑晊離家逃亡,親友多肯冒險藏匿,唯獨賈彪閉門不納。

    時人究問其故,賈彪答道:《左傳》有云,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岑公孝以要君致釁,自遺其咎,我不能奮戈相待,反可容隱之乎?

    于是咸服其正。賈彪終以黨錮,卒于家中。

    字幕:建寧二年春,漢靈帝迎董貴人于河間,冊立為皇后,賜號孝仁,使居永樂宮。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董貴人既為皇后,其兄董寵遂為執金吾,子董重為五官中郎將。

    夏四月,壬辰日,見有青蛇盤于御坐之上,天子上朝時幾乎驚倒。

    癸巳日,大風、雨雹、霹靂齊發,京城內百余棵大樹拔地而起,甚至飛上人家屋頂,砸毀房室數十間。

    靈帝遂問光祿勛楊賜:蛇妖現于御座之事,卿以為吉兇如何

    楊賜乃名臣楊秉之子,遂上密奏:夫善不妄來,災不空發。王者心有所想,雖未形于顏色,而五星以之推移,陰陽為其變度。夫皇極不建,則有龍蛇之孽,《詩》云:惟虺惟蛇,女子之祥。惟陛下思乾剛之道,別內外之宜,抑皇甫之權,割艷妻之愛,則蛇變可消,禎祥立應。

    靈帝覽奏不語,以此示于曹節等中常侍。諸宦大怒,皆都懷恨。

    是年中常侍曹節官位特進,俸祿為中二千石,不久又調任大長秋。

    鏡頭轉換,漢宮秋月,難耐蕭索。

    竇武伏誅之后,竇太后雖繼續保有太后尊榮,卻被幽禁南宮云臺,不得與政。

    建寧二年十月,初一日,漢靈帝念及太后援立自己為帝,忽然孝心大發,遂率領群臣到南宮朝拜太后竇妙,親自奉獻祝壽。

    黃門令董萌趁機為太后竇妙申訴怨忿,漢靈帝采納,供養資奉比以前有所增加。

    中常侍曹節、王甫由此嫉恨董萌,便以誣陷毀謗天子生母董太后為由,將董萌下獄至死。

    鏡頭轉換,歲月流轉。

    建寧三年春,疏勒國發生政變,舊王被殺,新王和得宣布叛漢獨立。

    涼州刺史孟佗聞報,乃上奏朝廷,使從事任涉率敦煌兵五百人,與戊巳校尉曹寬、西域長史張晏等諸將,會合焉耆、龜茲、車師前、后部兵馬,共三萬余人進討疏勒。

    疏勒王和得率軍堅守楨中域,漢軍連攻四十余日不下,只得撤軍還師。

    是年八月,橋玄升任司空,位至三公。因謂國勢日衰,自己在朝中沒有用武之地,于是托病上奏,將各種災害歸咎己身,自請免職。一年后復被征召,任命為尚書令。

    當時太中大夫蓋升深得靈帝寵信,曾在南陽太守任上貪污數億錢。橋玄奏請罷免蓋升,沒收財產,靈帝不聽,反升任蓋升為侍中。橋玄因此托病辭職,又被任命為光祿大夫。

    建寧三年冬,濟南百姓聚眾起事,攻打東平陵縣。同時廣西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烏滸蠻十余萬人,皆內屬歸漢,于是開置七縣。

    建寧五年,改元為熹平元年。

    當年三月,太傅胡廣病死。胡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舉孝廉入仕,以章奏評為天下第一,拜尚書郎。后遷尚書仆射,歷任濟陰太守、汝南太守、大司農等官。漢安元年遷司徒,始為三公。此后歷事漢家六帝,一任司空、二任司徒、三為太尉,又為太傅,被譽為一時名臣。

    熹平元年以老病而死,年八十二歲。所作詩賦銘箴,傳世者數十篇。

    五月,宦官侯覽以專權驕奢之罪被收印綬。因見帝寵已衰,知道難免,遂畏罪自殺。

    六月,太后竇妙母親在比景去世。

    當初竇母生竇武,同時生下一條蛇,送入山林。此時竇母去世,埋葬時還未下棺,有條大蛇自林中出來,直到喪地,以頭擊柩,涕血雙流,俯仰盤屈,極盡哀泣,良久離去。

    時人聞知,都謂是竇氏家族祥瑞,其后必當再次興旺。然而竇妙卻因母親逝世而憂郁成疾,于本月初十日亦即病逝。

    曹節、王甫等宦官懷恨竇氏,車載其尸置于城南市舍數日,欲僅以貴人禮葬之。

    靈帝不從,詔命以太后之禮發喪,使配享先帝。

    曹節見不能如意,又提出下葬竇妙別處,應由馮貴人配享桓帝。

    靈帝為難,詔命公卿會議。太尉李咸正在病中,見內侍來召,問明事體緣由,遂憤然而起,對妻兒說道:若皇太后不得配食桓帝,吾不生還矣!

    乃扶病入宮,參與朝議。

    會議開始,廷尉陳球搶先說道:皇太后以盛德良家,母臨天下,宜配先帝,是無所疑。先帝晏駕,家雖獲罪,事非太后,今若別葬,誠失天下之望。且馮貴人冢嘗被發掘,骸骨暴露,與賊并尸,魂靈污染,且無功于國,何宜上配至尊!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既蒙冤而死,皇太后又無故幽閉,臣常痛心,天下憤嘆!今日言之,退而受罪,宿昔之愿也!

    李咸及公卿以下聞之,皆都附議,表示贊同。

    曹節、王甫仍舉先前獲罪漢朝皇后為例,爭執竇氏有大罪,不宜與先帝合葬。

    李咸上疏駁斥道:今長樂太后尊號在身,親嘗稱制,且援立圣明,光隆皇祚。太后以陛下為子,陛下豈得不以太后為母!子無黜母,臣無貶君,宜合葬宣陵,一如舊制。

    曹節等聞此,啞然無言以對。靈帝準從李咸所奏,竇妙終得與桓帝合葬,謚號桓思皇后。

    太后下葬已畢,天子升坐早朝。尚未處理政務,忽見洛陽令出班上奏:臣啟陛下,昨日晚間,朱雀闕上忽現揭帖,其辭大逆不道,不知是何人所寫。臣職責所在,不敢不奏。

    靈帝:揭帖上寫些甚語

    洛陽令:道是中常侍專權,曹節、王甫囚害太后,侯覽殺害黨人,以致天下大亂;公卿大臣空受俸祿,竟無一人敢進忠言。如此云云。

    漢靈帝聞報大怒:詔命司隸校尉劉猛,負責追捕寫此誹謗書者,限十日內破案。

    劉猛雖然領命,但認為其揭帖所書內容正直無私,因此不愿盡力捕捉。

    因每隔十日要求寬限一次,時過月余,仍不能確定是何人所為。

    靈帝著惱,詔命將劉猛降職為諫議大夫,復命御史中丞段颎查案。

    段颎奉旨,到處追捕文士,比對筆跡,前后抓到太學生一千多人,皆都關押入獄。

    曹節等人于是非常欣賞段颎,引為同類。又因一直怨恨劉猛,便指使段颎尋事陷害,結果劉猛被判去左校勞作,以抵罪責。朝臣都為劉猛講情,其后再被征用。

    字幕:當年十月,由于中常侍之間發生內訌,牽出所謂勃海王謀反案,致滅一國。

    鏡頭閃回,建和元年,勃海王劉悝登場。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郑州市| 台湾省| 息烽县| 孝义市| 辽阳县| 邯郸市| 息烽县| 普陀区| 山阴县| 和硕县| 周至县| 宜阳县| 偏关县| 彝良县| 临安市| 尉犁县| 合肥市| 定边县| 庆安县| 都安| 灵山县| 寿阳县| 宜春市| 浠水县| 大同市| 衡东县| 昌黎县| 嘉善县| 浦北县| 黔江区| 琼中| 宁强县| 松桃| 嘉峪关市| 峨边| 隆子县| 城固县| 潮安县| 高邮市| 蚌埠市| 阿巴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