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集 單于歸漢-《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漢家宮闕,陽光普照,云翳漸開。
漢宣帝升朝,詔立劉奭為皇太子,升任邴吉為御史大夫,疏廣調(diào)任太傅。
鏡頭閃回,敘述疏廣來歷。
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自幼好學(xué),早年家居教授,信奉黃老之學(xué),從游弟子甚眾。因被郡守舉為賢良方正,被朝廷征為博士、太中大夫。疏廣之侄疏受,亦以賢明被選為太子家令,后升少傅;由此疏氏叔侄皆為太子師傅,朝野無不欽仰,在朝中并稱“二疏”。
疏廣任太傅五年,見霍氏亂朝,恐遭其陷害,便與侄兒疏受商議,不如一齊告病辭老,請求還鄉(xiāng)。疏受見朝中外戚專權(quán)當(dāng)?shù)溃嗌艘猓伺c叔父一拍即合,便上疏請辭。
漢宣帝素來不喜黃老之學(xué),欲令太子效法家所為,故允準(zhǔn)二疏所請,并賜黃金二十斤,以為程儀。皇太子亦贈金五十斤,并書籍一車。
閃回結(jié)束。二疏由是辭官,回到家鄉(xiāng)蘿藤,繼續(xù)開館授徒,講學(xué)為生。
這一日,疏受整理太子所贈書籍,忽見其中有一錦匣。啟匣視之,乃是《鬼谷子秘籍》三卷,伏龍令牌一面,鬼谷門歷代掌門譜系一軸。
畫外音:原來這個錦匣,是大將軍衛(wèi)青臨終之時呈交宮中,無意間落于東宮太子之手,太子以為常書,又轉(zhuǎn)贈師傅。
疏受觀其譜系,竟見自己大名赫然位列其中,是為第十一代掌門祖師。由此疏受便習(xí)秘籍中所載奇術(shù),執(zhí)掌鬼谷派第十一代掌門,更尋資質(zhì)絕佳徒眾教之。
疏廣不知其事,乃將皇帝及太子所賜黃金,揀鄉(xiāng)里年長貧苦者,數(shù)年之內(nèi)全部轉(zhuǎn)贈。
二疏去世之后,鄉(xiāng)人感其散金之惠,在二疏宅舊址筑方圓三里土城,取名為二疏城;復(fù)在其散金之處堆土為臺,上立一碑,名曰“散金臺”。
蘭陵縣令亦襄贊其事,在二疏城內(nèi)又建二疏祠,祠中雕塑二疏寫真像,世代祭祀不絕。
宣帝親政之后,操心國事,勵精圖治。
魏相總領(lǐng)朝政,悉心輔佐,非常符合宣帝心意。
有話即長,無話即短。鏡頭速進,轉(zhuǎn)眼已至元康年間。
忽這一日,西北邊關(guān)來報:匈奴派兵犯邊,圍攻我大漢朝在車師國屯田部隊。我大漢官軍雖多次打退匈奴進攻,但作戰(zhàn)極其艱苦,形勢十分嚴峻。因此上奏,請朝廷發(fā)兵支援。
宣帝聞奏,乃集眾臣,與丞相及后將軍趙充國等人商議對策。
魏相:未知陛下意欲如何?
宣帝:若依朕之見,欲趁匈奴衰弱之機,派兵攻其右地,以靖西域。卿謂如何?
魏相:臣以為不可。
宣帝:卻是為何?
魏相:臣聞?wù)>葋y,誅除兇暴,稱為義師,所向無敵;敵人來擊,不得已而反擊,稱為應(yīng)兵,定能戰(zhàn)勝;不能克制一時憤怒爭勝斗狠,稱為忿兵,因此常敗;以別國貨寶有利可圖而興師,稱為貪兵,必遭其敗;憑國大人眾夸耀別國,欲展兵威,稱為驕兵,必被消滅。此五者非由人事,且自天道決之。前日匈奴曾表善意,擒越境漢人使歸,并不犯我境;雖攻我車師,乃疥癬之疾,陛下不必太過為意也。
宣帝:今邊關(guān)諸將不勝其擾,奏請出擊匈奴,此軍心可用之際,不亦可乎?
魏相:微臣愚鈍,不知興師何名。
趙充國:彼犯為邊境,我出兵應(yīng)之,何謂出師無名?
魏相:邊境州郡貧窮,父子共穿一襖,以野果充饑,難經(jīng)戰(zhàn)事。俗語云戰(zhàn)事過后,必有災(zāi)年,是謂萬民愁怨,則壞陰陽平和之道也。即使得勝,也有后患,恐災(zāi)變繼之而臨。
趙充國:丞相以此陰陽之道搪塞,臣恐諸將未必肯服高論。
魏相:如此不說天道,只論人事也罷。如今我大漢西部州郡太守、國相大多不得其人,風(fēng)俗淺薄,風(fēng)雨不調(diào)。子殺其父,弟殺其兄、妻殺其夫者,共二百二十二人,非為細故。今諸將不以此為憂,反欲擅興大兵,報此不足掛齒小恨,實乃孔子所云:我恐季孫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于蕭墻之內(nèi)也。恕臣直言,惟陛下察之。
宣帝:丞相之言亦為有理。便依丞相,諸卿休再多言。
于是聽從魏相意見,便不出兵,再議和親之策。
畫外音:魏相執(zhí)掌權(quán)衡九年,其間數(shù)陳便宜,天子大都納用施行。當(dāng)時邴吉任御史大夫,與魏相同心輔佐漢宣帝,同為進行股肱之臣。神爵三年三月丙辰日,魏相去世,宣帝詔命厚葬,追謚為憲侯,命邴吉繼任丞相。
鏡頭轉(zhuǎn)換,未央宮中。
皇太子劉奭長大成人,此時已經(jīng)二十余歲。因先從邴吉,后拜二疏為師,故善史書,精通音律,多負才藝。
漢宣帝因太子自幼便好儒術(shù),為人柔懦寬仁,并無帝王氣概,常以為憂。
而皇太子眼見父皇重用法家人物,常用重刑懲治下屬,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僅因在奏疏中有刺譏辭語,就被殺害,也很不以為然。
一日宣帝用餐之時,命太子陪侍,乘便問以治國之道。
太子見有機會,便委婉勸道:父皇英武天縱,孩兒不能及于萬一。但父皇親近法家酷吏,用刑略嫌過分;依兒臣之計,應(yīng)多重用儒生,以仁治國。
宣帝頓時變色,厲聲斥道:漢朝制度,本是王霸之道兼而用之,豈能仿效周代,純以所謂德政治國?俗儒不能洞察世事,最喜厚古薄今,名實不分,怎能委以治國重任!
太子聞言大窘,離席再拜:父皇教訓(xùn)的是,兒臣知罪矣。
連聲認錯而起,退席急趨而出。
宣帝望其背影,長嘆一聲:此后亂我家者,必是太子也!
五鳳三年春,丞相邴吉病篤。漢宣帝親臨相府探視,便于病榻前咨問后事。
宣帝:愛卿即有不諱,誰可以自代者?
邴吉辭謝:朝中群臣行為德能,陛下皆所深知者;愚臣眼拙,無所能識。
宣帝:卿不必自謙,必要教我。
邴吉自榻上坐起,于枕邊頓首:西河太守杜延年明于法度,通曉國家故事,前為九卿十余年,今在郡治,亦有能吏之名;廷尉于定國執(zhí)憲詳平,天下自以不冤;太仆陳萬年事后母至孝,惇厚備于行止。此三人才能皆在微臣之右,唯陛下察而用之。
宣帝聞言頷首:卿之所薦,可謂得人。
其后不久,邴吉薨逝。天子乃賜邴吉謚曰定侯,以御史大夫黃霸為丞相,征調(diào)西河太守杜延年為廷尉,以廷尉于定國代為御史大夫。
畫外音:漢宣帝劉詢執(zhí)法嚴明,又以為政寬簡聞名。一面啟用精干能吏嚴厲鎮(zhèn)壓不法豪強,同時任用一批循吏治理地方,從而改變吏治苛嚴現(xiàn)象,安定中興盛世局面。由于宣帝幼時有過牢獄之災(zāi),故對冤獄深惡痛絕,即位后堅決廢除苛法,平理冤獄。親政后不久,又親自參加舊時案件審理,以杜絕冤假錯案發(fā)生。又力行漢武帝所創(chuàng)“霸王之道相雜”漢家制度,樞機周密,品式備具,上下相安。由是國中政風(fēng)吏治大為改善,循吏執(zhí)法公平,恩威并施,頗合人心。是故整個西漢之世,良吏于宣帝一朝為盛,史稱孝宣中興。
鏡頭轉(zhuǎn)換,西域大漠,匈奴汗庭。
神爵二年,虛閭權(quán)渠單于去世。
顓渠閼氏與右賢王屠耆堂私通,便趁此機會,與弟左大且渠都隆奇密謀,發(fā)動政變,擁立右賢王為王,稱握衍朐鞮單于。
握衍朐鞮單于初立,專力對內(nèi),谫除異己。先將虛閭權(quán)渠單于時代當(dāng)權(quán)貴人全部殺掉,又將虛閭權(quán)渠子弟近親全部免職,轉(zhuǎn)而任用顓渠閼氏弟都隆奇,自己子弟也都占據(jù)要職。
虛閭權(quán)渠單于之子稽侯珊不得繼位,復(fù)恐被害,率部投奔妻父烏禪幕。烏禪幕本居烏孫與康居之間,因多次受到兩國侵擾,便率部屬投降匈奴,居于右地。
日逐王先賢撣素與握衍朐鞮有隙,聞?wù)f其篡位為單于,遂引本部人馬東遷,歸順漢朝。漢宣帝親自接見,盛情款待,并封先賢撣為歸德侯。
握衍朐鞮聞報大怒,更立從兄薄胥堂為日逐王,又殺先賢撣兩弟。
烏禪幕上書諫阻單于濫殺,握衍朐鞮不予理采。
其后不久,左奧鞬王去世。握衍朐鞮聞訊,不顧父死子繼族訓(xùn),更立自己少子為奧鞬王。只因少子年幼,暫時留在單于王庭,未至封國。
奧鞬部貴族不顧單于任命,另立原奧鞬王之子為王。因知單于必來征討,遂率全族向東遷徙;為防單于派兵追擊,并于途中設(shè)下埋伏。
握衍朐鞮聞報大怒,果然派遣萬余騎兵銜尾追擊,卻中奧鞬部埋伏,失敗而歸。
握衍朐鞮怒不可遏,遂遷怒其余部族,兩歲之內(nèi)暴虐殺伐不休。太子與左賢王又相互勾結(jié),多次讒毀左地貴族,左地貴族對握衍朐鞮父子皆都深懷怨恨。
又過一年,烏桓部族大舉來伐,襲擊匈奴東部姑夕王,掠取人民。
握衍朐鞮聞報惱怒,舉兵還擊。
姑夕王自忖不敵握衍朐鞮,便遣使往與烏禪幕、左地貴族洽談,三部形成聯(lián)盟,共立稽侯珊為王,稱為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繼立單于之位,乃發(fā)動左地兵四五萬人,大舉向西,進攻握衍朐鞮單于。
黃沙漫漫,云卷云舒。兩軍相交,一場大戰(zhàn),握衍朐鞮眾叛親離,終于大敗。
握衍朐鞮引領(lǐng)殘眾逃走,途中派出信使,向胞弟右賢王求救。右賢王恨其兇惡不仁,樂得袖手旁觀,堅決不予援助。握衍朐鞮無可奈何,揮刀自殺身亡。
都隆奇單騎出走,投奔右賢王處。握衍朐鞮殘余部屬,則全都投降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大勝,回師王庭,復(fù)派人嗾使右地貴族,命殺右賢王。
未料世事難料,其謀不成,反而泄漏。都隆奇懷其舊恨,與右賢王共立薄胥堂為屠耆單于,發(fā)兵數(shù)萬向東,突襲呼韓邪單于王庭。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阳县|
东山县|
卓尼县|
灌南县|
宜兰市|
获嘉县|
苍山县|
张掖市|
西丰县|
汾阳市|
应城市|
哈巴河县|
桓台县|
开阳县|
毕节市|
清水县|
镇远县|
牟定县|
岑溪市|
喜德县|
南川市|
九龙县|
浪卡子县|
昌黎县|
苗栗县|
宜良县|
道孚县|
平阴县|
泰来县|
从化市|
福清市|
原平市|
陇西县|
那坡县|
沭阳县|
娱乐|
水富县|
阜新市|
囊谦县|
公安县|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