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二十八集 儒學大家-《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遼東半島,漢朝故事。

    漢使涉何到朝鮮傳達漢武帝詔諭,朝鮮國王衛右渠不肯奉詔,乃派軍隊禮送漢使出境。涉何心懷恚怒,一旦離開衛氏朝鮮國境,便在浿水岸邊刺殺朝鮮裨王長,然后渡河馳回。

    涉何回到京城,向漢武帝報告:朝鮮王不奉天子詔,臣故殺其將軍示威。

    漢武帝并未追究涉何擅殺之過,反加提拔,命為遼東東部都尉。

    涉何到任,復向朝鮮傳諭大漢天子詔旨。衛右渠心懷怨恨,派兵偷襲遼東,殺害涉何。

    衛右渠只圖報仇痛快,未料經此一舉,便即招至滅國之災。

    漢武帝聞報,沖沖大怒。乃調集國中在押囚犯,編練成軍,詔命平滅衛氏朝鮮之國。

    元封二年秋,漢武帝下達東征詔命。分兵兩路,南北夾擊。南面一路,派樓船將軍楊仆率領五萬大軍,從齊地乘船,渡過渤海;北面一路,派左將軍荀彘率軍,從遼東郡出發。

    漢軍南北并進,合力攻打朝鮮。衛右渠毫不示弱,調兵據守險要,拼力抵抗。

    先說北路之戰。漢軍北路統帥荀彘先到,急欲建功,不待與南路水軍形成聯手之勢,便即分兵派將,率先發動攻擊。遂以部將鄭多為先鋒,率領遼東兵輕舉冒進,結果遭遇朝軍迎頭痛擊,漢軍隊伍潰散。鄭多逃回,主帥荀彘大怒,下令當即處斬,懸首營門。

    再說南路戰場。漢軍水路統帥楊仆,率領齊軍七千,卻是勢如破竹,一路抵達朝鮮腹地,圍攻朝鮮國都王險城。朝鮮國王衛右渠據城防守,先不出戰。其后探知楊仆兵少,便就當機立斷,下令出城迎擊。漢軍寡不敵眾,又失地利之先,于是大敗。

    楊仆棄眾而逃,藏匿山中十多日,派人四處尋找收攏潰散士卒。

    與此同時,荀彘再次出擊,攻打浿水西岸朝鮮大營,同樣戰之不利。

    漢武帝聞報楊、荀出師不利,便改剿為撫,派使者衛山前往朝鮮,曉諭衛右渠投降。

    衛右渠經過數戰,雖然皆都獲勝,但亦知自己國小兵弱,絕非強漢敵手。聞說漢使再次到來,于是以禮接見衛山,就勢謝罪:我本不欲抵抗天朝,愿意投降。只擔心被楊、荀二將殺害,故以兵拒之,其罪不小。今既見漢天子符節,請許我降服。

    衛山見其如此痛快,倒也頗出意外,欣然許之。

    衛右渠大喜,于是派遣太子衛長為使,率軍萬人,隨衛山前往長安謝罪。并主動表示,愿進獻戰馬五千匹,并向漢軍饋贈軍糧。

    衛長既奉父命,遂攜帶犒軍物資,引軍一萬,前至浿水。

    衛山與北路統帥荀彘商議,命朝鮮軍士留下軍糧,放下兵器,然后整隊西進。

    太子衛長見此,疑心大起。以為衛山與荀彘合謀,便似當年白起坑殺趙卒一般,欲要設詐殺害自己。于是拒絕放棄武器,而且不再渡河,復又率眾返回。

    衛山回到京城,向天子報告:雖然衛右渠答應投降,但卻指使太子衛長抗命。

    漢武帝問明衛長抗命情況,便知事出有因,實乃衛山處理有誤,以至弄巧成拙。于是勃然大怒,詔命處死衛山,然后檄命荀彘,繼續進軍。

    荀彘奉命,遂鼓余勇,再整三軍,破釜沉舟以戰。漢軍再無退路,于是一舉擊敗浿水西岸朝鮮守軍,推進到王險城下。

    楊仆此時也重聚部眾,吸取前番失敗教訓,奮勇而至,分兵圍城。

    荀彘所領部隊多為燕代士卒,向稱強悍之師,故此前因輕舉冒進而敗。此番知恥后勇,故有浿水之勝。但亦正因此勝,軍中將士又多驕傲輕敵,不能精心策劃攻城戰術。

    衛右渠父子率領舉國軍民,堅守國都王險城,于是漢軍頓兵城下,數月未克。

    楊仆所率齊地士卒,入海時已有多人逃亡;先前在王險城下戰敗,由此普遍恐懼畏敵。由此今番圍困王險城,楊仆經常按兵不戰,出工而不出力,佯攻而已。

    只因漢軍圍城曠日持久,王險城中存糧將盡,箭矢亦乏,漸漸難以支撐。朝鮮君臣經過商議,再次決定議和投降。

    鑒于荀彘率部在北門急攻,而楊仆所部按兵不動,朝鮮大臣便派使者潛出南門,私向楊仆投降。楊仆雖然厭戰,但因不敢私自許和,以至朝鮮使者往來傳話,尚未議定。

    荀彘屢次與楊仆約期會師,發動總攻。而楊仆打算談和,故不響應其議。荀彘見此,知道王險城難克,也便派人進城,勸降朝鮮。

    未料衛右渠性格甚是強項,越發不肯向荀彘低頭,只想歸附楊仆。漢軍二將皆欲搶功,反生矛盾,以致不能相互協調。

    荀彘數度派人前往水軍大營,見楊樸始終皮里陽秋,不置可否,于是大疑,議于諸將。

    部將:依末將私心揣度,楊仆此前有失軍之罪,本當積極配合將軍攻打,以建新功。今卻暗與朝鮮私通,而朝鮮寧死不降將軍,何者?必是楊仆將欲謀叛朝廷,欲投朝鮮也。

    荀彘:卿言是也。我當上奏朝廷,述其反狀。

    由是寫表上書,報至長安。

    漢武帝覽奏不悅,說道:因爾等不能破敵,朕故派衛山前往曉諭招降。衛右渠派遣太子謝罪,衛山卻與荀彘犯錯,終壞衛右渠歸降之約。今兩將復不能同心協力,何能克敵!

    遂派公孫遂為欽差特使,持節前往協調二將,并且委以便宜行事之權。

    公孫遂到達朝鮮,先入城北大營。

    荀彘先入為主,趁機奏道:朝鮮久攻不下,在于楊仆多次相約進攻,而又不按期會師。欽差大人今若不將其拿問,恐其反叛,與朝鮮通謀,共滅我軍。

    公孫遂聽其一面之辭,遂以天子符節,召楊仆到荀彘軍中議事。

    楊仆見到天子符節,不敢不至,只得離開水軍大營,來見欽差。

    公孫遂更不聽其解釋,當即喝令拿下,解除兵權,并命將其水軍部眾,全部交給荀彘統領。公孫遂自謂此事辦得漂亮,就此還歸長安,回報天子。

    漢武帝問明調解過程,怒不可遏:我大漢將帥大臣,處理軍國大事,皆如此兒戲耶!

    當即下令,將公孫遂推出午門,立即斬首。

    荀彘統并兩軍,志得意滿,雄心大發,便令水陸并發,急攻王險城。

    如此以來,漢軍再無內耗,同心協力,立即戰力加倍,勢不可當。

    朝鮮守軍立時支吾不住,文武群臣由此大嘩。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等一般重臣私下商議,認為王險城必破,而國王衛右渠又不肯降,于是相約投漢。

    計議已罷,立即投入行動。于是路人、韓陰、王唊越城而逃,投降漢軍。結果路人死于奔降途中,韓陰、王唊終至漢營。

    漢軍統帥荀彘準納其降,并令二人暗通尼溪相參,使為內應,相機獻城。

    元封三年夏,尼溪相參發動兵變,派人殺死衛右渠,宣布歸降漢朝。

    國王既死,大臣成已便趁王險城未破,率兵造反,趁火打劫,攻打異己眾官。

    朝鮮太子衛長因見大勢已去,獨自逃出城來,投降漢軍,并請漢軍入城平叛。

    荀彘從之,乃派精銳之軍,隨衛長、路人之子路最入城。漢軍入城,殺死成已,迅速平定叛亂。繼而布告安民,告諭朝鮮百姓,朝鮮國就此歸附大漢朝廷。

    朝鮮就此平定,奏報入京。

    漢武帝大喜,敘論戰功,大行封賞。

    詔令:封尼溪相參為澅清侯,韓陰為荻苴侯,王唊為平州侯,衛長為幾侯。路最因其父死于奔降途中,封溫陽侯。留兵鎮守王險城,下令大軍班師。

    荀彘領旨,班師回京,欲圖封侯之賞。

    未料天子暴怒,立命拿下,將荀彘、楊仆皆都付于廷尉。

    未經三推六問,廷尉便議定其罪,具折上奏:荀彘身為三軍統帥,有負朝廷重托,因私害公,犯有急功嫉能、違背軍事計劃之罪。依照漢律,當處棄市之刑。楊仆率部抵達洌口后,本應等候荀彘合兵進擊,擅自搶先進軍,損失慘重,依法當死,許以錢贖罪,廢為庶民。

    漢武帝覽奏,以為處置得當,便即允準。因此雖將朝鮮滅國,大軍統帥皆無戰功。

    畫外音:漢武帝既滅衛氏朝鮮,便在其地先后設置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四郡之下設縣,郡縣長官均由漢朝派官擔任。四郡之設,標志漢武帝已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正式納入漢帝國統治范圍。漢昭帝始元五年,罷去臨屯、真番二郡,并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初在夫租,后因受貊族所侵,遷往高句麗西北,管轄高句麗、夫余等族。漢朝在朝鮮北部進行郡縣統治,使漢文化在朝鮮迅速得到傳播。當時不僅有漢官到朝鮮四郡任職,更有富商大賈前往經商,中原無土農民前往墾荒。朝鮮四郡,已是一派漢化景象。

    閃回結束。按下朝鮮,復說中土。

    元封四年,匈奴遠遁,朝鮮平服,天下一統,歌舞升平。

    齊地官吏上報,膠西王劉端病故。只因此位王爺荒淫無道,及其身死,舉國歡騰。

    劉端乃漢景帝之子,武帝從兄。吳楚七國反叛被平,以皇子身份受封為膠西王。為人殘暴兇狠,患有陽痿,接觸女人,便會患病數月。由是轉喜男寵,并將受寵者任為郎官。

    未料此位郎官卻是精力旺盛,更喜女子,不久便與后宮嬪妃淫亂,被人告發。

    劉端醋意大起,因將郎官捕殺,并殺其子以及老母。

    至漢武帝時,劉端行為愈加乖戾,屢次觸犯天子法令。公卿大臣多次請求將其誅殺,天子因為兄弟至親,不忍心為之,屢加容讓。因而劉端得寸進尺,行為更加過分。

    齊相韓臣見此,兩次上奏朝廷,請求削其國土,以為懲戒。武帝詔準,削其大半封地。劉端心中懷恨,于是盡棄國政,對國內財賦不再管理。

    不過數載,膠西國府庫全都倒塌破漏,腐壞財物以億萬計。劉端始終不加收拾,且明令屬下官吏,自此之后,不準收取民間租賦。又詔命全部撤除警衛,封閉王宮,只留一門,以供出宮游蕩。又屢次改換姓名,假扮平民,到其他郡國旅游。

    自此以后,凡朝廷派往膠西任相國、二千石級官員,奉行漢朝法律治政,劉端總是尋其罪過,報告朝廷,令罷其職;若無罪過,則設詭計,用藥毒死。

    膠西王極富賊智,所設詭計辦法,窮極變化。朝廷所委官員死法各異,無從查起。因此膠西雖是小國,而被殺受害之二千石級官員,卻較之別國多出十數倍。

    漢丞相公孫弘聞報膠西情況,心生一計,便向天子建議,奏請派遣董仲舒去膠西為相,以便借刀殺人。漢武帝覽奏,卻謂丞相乃為好意,亦知董仲舒乃是當世大才,必可撥亂反正,由是詔準。于是便封董仲舒為膠西國相,即日授璽上任。

    鏡頭閃回,敘述董仲舒來歷。

    董仲舒者,河北景縣廣川人。自幼天資聰穎,酷愛學習。家有大批藏書,讀起書來常常廢寢忘食。父董太公為使其子勞逸結合,遂在宅后修筑花園,以為散心歇腦之所。

    第一年動工造園,園中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蜂飛蝶舞。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二连浩特市| 卢氏县| 久治县| 漠河县| 榆林市| 涿州市| 长岭县| 临安市| 阿荣旗| 房山区| 清苑县| 威信县| 穆棱市| 伊宁市| 扶绥县| 云阳县| 和林格尔县| 汉阴县| 大庆市| 凉城县| 成武县| 安龙县| 长春市| 内乡县| 海阳市| 兴业县| 波密县| 邯郸县| 天台县| 卢氏县| 德州市| 白玉县| 盈江县| 凭祥市| 景泰县| 延边| 洪湖市| 黄石市| 正阳县| 黄骅市| 精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