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集 韓信拜將-《華夏真相集》
第(2/3)頁
項王:彭越何人?野雞無鳴,草鞋沒號,也敢來撩撥本王!蕭公角何在?
蕭公角:末將在。
項王:使你前往迎擊彭越,未知可敢去否?
蕭公角:霸王放心。擊此無名之輩,自是手到擒來,臣必斬其首級以歸!
于是毫不為意,引軍來迎。兩軍相交,未料彭越雖是大澤盜賊出身,卻是英勇無敵,只一個回合,便斬蕭公角于馬下,大破楚軍。
又說常山王張耳,自關中還師,回到封國。便派使者,前往結好陳余,賀其被封三縣。
未料陳余反而大怒,對部眾說道:張耳與我,其功相等。今張耳封王,余獨封侯,只領三縣之地,此是項羽處事不平,且辱我太甚!
部將張同上前進言:聞說此番戲下分封,雖奉楚王名義,皆是項王任意為之。主公尚封三縣,齊相田榮更無封地,因此懷怨。主公何不與其聯手,共抗西楚霸王?
除余點頭稱是,遂暗派張同、夏說為使,至臨淄游說齊王田榮。
田榮:二卿乃為陳侯幕僚,今日來此,是何用意?
張同:奉陳侯之命,愿請明公一臂之助,共擊常山王張耳。
田榮:我與張耳無怨無仇,擊之為何?
張同:無他,同仇敵愾故耳。
田榮:我與陳余,有何同仇敵愾之志?
夏說:賢王休慌,且聽臣言。項羽為天下之宰,持心存私不平。今其戲亭分封,盡王諸國戰將于善地,而徙其故王于偏鄙之所。趙王歇北居代郡,而張耳卻封常山,陳侯以為不可。今聞大王起兵擊楚,是我等勸說陳侯,若不聽從齊王號令驅使,是為不義。但惟愿大王先資兵往擊常山,復趙王歇之位,則請舉趙國全軍之力,以為齊國北部捍蔽!
齊王田榮許之,遂遣兵馬三萬,聽從陳余調遣。
當此之時,有一樁突發事件,使項羽名望受損,在諸侯王中威信急轉直下。
項羽雖然分封諸侯,但卻時時心懷不平,不愿有太多諸侯與自己并肩稱王。及至東還彭城,因見張良未曾東歸,但以為其已跟隨劉邦,前往漢中;而韓王成又無戰功,便又改變主意,不遣韓王回歸故國,而是強迫其懷自己俱至彭城,并立即廢其王位,貶為穰侯。
其后不久,又隨意尋個不關痛癢罪名,命人將韓成擒而殺之。
只因此事,由是諸侯大都不服霸王,開始敬而遠之。手下諸將,亦現叛逃之舉。
便在項王回至彭城不久,有人來報:執戟郎韓信,在離開咸陽時請假,至今不歸。
項羽發愣片刻,乃問:韓信是何人耶?
舉報者奏道:便是在鴻門宴時,被樊噲以盾牌撞倒之執戟郎也。
項羽哈哈大笑:如此小事,也值得一報?你去,再換一個執戟郎可也。這次可要精心,選一個力士,休被人家輕輕一推,便是一溜跟斗,壞我臉面。
舉報者也即失笑,諾諾而去。
鏡頭閃回,便說韓信由來。
韓信,泗水郡淮陰縣人氏,自幼家貧,并無固定職業。只因出身低賤,不得為鄉里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更因父親早亡,便常從鄰里鄉人寄食,鄉里之人多厭惡之。
便在韓信十幾歲時,母親又死。本來家貧,無錢治喪,韓信偏欲尋找高阜寬敞之地,聲言要讓母墳四周,可以安頓萬家居民。人皆笑之,畢竟助其擇地,草草葬了。
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志向非凡,由是著意結納,多方接濟。
韓信多次前往亭長家去吃閑飯,接連數月,便遭亭長妻子嫌惡。由是每日提前趁早開飯,待韓信去時,已經飯罷,將碗筷收拾干凈。韓信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回。
因為無處就食,韓信離開亭長家中,便即來到城外,效仿姜太公之狀,在溪邊釣魚,欲以魚換糧裹腹。卻又時乖運蹇,連續數日,并無一條魚兒上鉤。
城郊時有幾位老嫗,常在河邊漂洗絲棉。其中一嫗心善,因見韓信饑餓,便分自己所帶飯菜給韓信吃,一連數十日,并無怨言。
韓信心懷感激,對漂母道:待我他日得志,一定重報老母。
漂母聞言不悅:大丈夫立身于世,不能養活自身,實為可笑。我見你有王孫之相,不忍你餓死于此,分食與你。若待你發達之日,我早已入土許久,豈望你報答今日一飯之恩!
韓信聞言大慚,從此不再到河邊釣魚,轉回家中,潛心攻習兵法韜略,欲圖大有作為,只待尋機而起。又效游俠行狀,尋購一柄鐵劍,挎在腰間,出門搖擺,以求有所際遇。
這一日,韓信正挎劍行于街市,有淮陰屠戶之子見之,便即大笑,當道攔住。
屠戶子:我見你雖然長的高大,又喜佩帶刀劍,招搖過市,其實膽小如鼠。屢去人家乞食者,佩劍何用?
韓信:某之佩劍,書生裝飾而已,從不出匣。我有要事,請讓開道路,承情之至。
屠戶子:看不出你一個乞丐叫化,倒有要事在身!公既佩劍,需有膽略。若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便放你去。
當時屠戶子隨行無賴甚眾,齊都嘻笑,起哄喧嚷。不則一時,觀者如堵。
韓信不動聲色,仔細打量少年一番,慢慢整理衣衫,緩緩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其胯下爬過,揚長而去。滿街觀者笑聲振天,皆在背后指指點點,皆都當作笑話,滿城傳講。
項梁渡淮北上,路過淮陰。韓信聞之,毫不猶豫,便帶其鐵劍投奔項梁,留在軍中為卒。數年以來,雖然隨同項氏叔侄到處作戰,但無戰功,始終默默無聞。
其后項梁敗死,韓信歸屬項羽,仍為下士。項羽一日偶見韓信,喜其身材魁梧,便命其做執戟郎中,立于帳前,以壯軍威。
韓信以為項羽賞識己才,便多次獻計,但項羽皆不采納。韓信此時方知,項羽所喜者乃是自己身材相貌,而非己之才能,由是神傷良久。
至鴻門宴時,韓信初見劉邦,見其處危不驚;部下樊噲、紀信等人,皆有英雄氣度。由是心向往之,便生投靠之心。只因樊噲闖帳,韓信攔阻不住,被一撞即倒,被帳下同僚以此取樂,由此堅定離去之意。
其后劉邦受封漢王,率軍入蜀,韓信便借故請假離楚,隨漢王大軍入于漢中。
行軍途中,樊噲忽然認出韓信,正是被自己當日輕輕一推,便倒地不起的執戟郎中。
樊噲遂將韓信喚至近前,哈哈大笑道:你敢是因為上次出丑,被項王罷斥不用了嗎?命你執戟,原是不當人子。既是你來投我,便是緣法,某便提拔你做個官罷。
韓信:未知將軍要提拔我何職?
樊噲:我看你雖然身材高大,但是不經一撞,就提拔你做個管理倉庫文吏,如何?
韓信:既是如此,多謝將軍照拂。
至此韓信終得官職,但依然不被人所知。也是時乖命舛,其后不久,倉庫被盜,韓信等十四名庫吏,坐法當斬。刑場之上,同案十三人都已處斬,就要輪到韓信。
韓信不愿引頸就戮,忽舉目仰視,看到滕公夏侯嬰正走過刑場,便揚聲叫道:且慢動手,我有話說!滕公,漢王不欲得天下乎?何殺壯士?
夏侯嬰聞其出言不同凡響,猛然站住,回過身來。又見此死囚相貌威武,遂喝止刀手,問道:你有何能,便說可助漢王奪得天下?
韓信昂然道:某少年之時,曾師從兵家門祖師王敖,得其兵法精髓。若給我十萬鐵甲,便可縱橫天下,平定諸侯。
夏侯嬰聞罷,大為欣賞,于是命釋其縛,引見漢王,大贊韓信之才。
劉邦略與交談,笑對夏侯嬰道:此人好為大言,并無奇才。但既是賢卿所薦,便釋其死罪,拜為治粟都尉,命其管理糧餉可也。
夏侯嬰:錐處囊中,必能脫穎而出;先從小吏做起,也無不可。
韓信由此幸免一死,便為治粟都慰。雖然不能盡展其才,但由此得有機會面見丞相蕭何,常向其匯報工作。有時言及用兵之法,以及治國之策,蕭何大為贊之,相見恨晚。
漢王定都南鄭,諸將及士卒皆為楚人,不愿長居在此,便思東歸,多有半道逃亡者。
韓信見此,心中暗道:丞相蕭何愛我之才,必已薦于漢王。今不得提升者,是漢王不信我也。天下十八路諸侯,我何必非必保他!
由是趁夜盜馬,亦隨眾人之后,向東逃亡而去。
當夜蕭何閑來無事,來與韓信暢談,遍尋不見,乃問庫吏:治粟都尉何在?
庫吏答道:適才飯罷,騎馬出城而去,至今未回。
蕭何:是何方向?
庫吏:向東。
蕭何聞言大驚,不及向漢王匯報,急策馬親自追之。
是晚月色如水,夜半三更,雞犬俱寂,只有馬蹄得得,滿營皆聞。
巡營官急入宮門,報與漢王:大事不妙!丞相蕭何飛馬出城,必是逃亡東歸矣。
漢王大驚失色,如失左右手,急遣樊噲:引領百騎,速往箕谷道中去追!
樊噲應命而去。漢王坐立不安,寢食俱廢。
來日清晨,樊噲還報:追出百里之遙,不見丞相。
劉邦:張良先走,蕭何后去。則我恐此終生,不得復出漢中矣。
兩日之后,蕭何引領韓信歸來,入宮謁見漢王。
劉邦且怒且喜,張口便罵:別人逃亡倒也罷了,公乃我至親兄弟,因何要逃?
蕭何笑道:豈有此理!臣非逃亡,是去追還逃亡者耳。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淖尔市|
甘德县|
巴中市|
琼海市|
苏尼特左旗|
巴里|
兴安县|
宁海县|
龙海市|
顺平县|
遂昌县|
从江县|
阳原县|
哈巴河县|
上饶县|
神木县|
托里县|
新竹市|
买车|
大港区|
溧阳市|
甘泉县|
射洪县|
桃园县|
巩义市|
光泽县|
新巴尔虎右旗|
云阳县|
寻甸|
错那县|
蕲春县|
繁峙县|
荃湾区|
来凤县|
达拉特旗|
清涧县|
信阳市|
北票市|
揭西县|
敦化市|
叶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