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十集 巨鹿大戰-《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邯鄲城外,征人在途。

    李良凝目觀之,見迎面來者乃是趙王車駕,后面隨從騎兵,百余人眾。于是急忙跳下戰車,拜伏路邊,口中高呼:臣李良回師,參見大王!未及趨避王駕,并請降罪。

    豈知那車中之人,并非趙王武臣,卻是武臣之姐,因在宮中飲得酒醉,借趙王車駕,出城兜風游耍。醉意朦朧之中,忽聽車外有人自報名號,山呼叩拜,這才猛然醒來。

    王姊聞說李良見駕,不知其是何等人物,便派騎士上前答謝,并命來人平身免禮。

    李良這才知道,車中并非趙王,含羞帶怒而起,沉默不語。因平時自謂顯貴,此番竟在隨從面前丟臉,便覺怒不可遏。

    隨從中有人看出主將心懷不平,由是趁機挑撥:前在井陘關前,二世皇帝親詔將軍歸附朝廷,何等榮耀?未料此番歸來,竟拜于婦人裙下也!

    李良聞此大怒,立時拔劍,上前掀開轎帷,一劍刺入王姐前胸,登時了賬。

    王宮衛隊見此驚變,均各大叫,一哄而散。

    李良適才一時熱血上涌,沖動而為,此時稍一冷靜,不由大悔,跌足而嘆。

    獻諂隨從又道:如今之計,悔亦無及。將軍家眷皆在邯鄲城中,若待軍士回報趙王,其姐被殺,則必滅將軍三族。不如就此造反,攻入城去,將軍自做趙王,有何不可?

    李良恍然大悟,急率軍隨那百余衛士之后掩殺,就此襲入邯鄲。

    城中守兵見皆是自家人馬歸來,并無絲毫防備,更不及關閉城門,一時驚呆。

    李良便自城門殺起,直搶入王宮之中,將趙王武臣及左丞相邵騷,均都誅殺。

    邯鄲城門守軍,皆為張耳、陳余二人耳目,早將李良造反之事,提前報給二位主將。張耳、陳余得到消息,于是越城而出,連夜逃遁。逃出百里之遙,城中一眾門客率領敗殘軍馬陸續趕來,復得數萬人眾,就地扎營,商議行止。

    張耳:趙王被害,群龍無首。事已至此,便當奈何?

    門客:明公與陳將軍皆非趙人,不可自立。只可復立趙國王室之后,才能立足。

    張耳、陳余以為有理,下令遍尋軍中,找出原趙王后裔趙歇,便立其為王。

    門客又道:今我新敗,須防李良前來攻打。可如此如此,定保無虞。

    張、陳二人信以為然,乃依其計,空營而出,在邯鄲來路兩側密林,埋伏已定。次日辰時,李良果然率兵前來攻打,由是中伏,被陳余一舉擊敗。

    李良敗走,欲回邯鄲,不料歸途早被張耳截斷,又是一陣剿殺,部軍就此潰散。李良無奈,只得向南渡過黃河,引領殘部,投降秦軍。

    秦少府章邯引軍前來攻打趙國,與李良遇個正著,準納其降,留在帳下為將。李良欲報兵敗之仇,又欲為新主立功,便自請為向導先鋒,復引秦軍渡河,北上攻打趙國。

    秦二世二年閏九月,章邯大軍兵臨邯鄲城下,揮軍攻城。趙王歇自忖不敵,議于張耳:今陳余前往北邊招兵,邯鄲城內又無多少軍馬,如何拒敵?

    張耳:章邯善戰,李良又盡皆都中虛實,此城不可守也。可乘其圍未就,臣保大王自北門而出,退守巨鹿,以待陳余引兵來至,復奪邯鄲可也。

    趙王:便依賢卿之策,急速行動!

    于是便趁夜半,君臣棄城而走,退守巨鹿。此時秦將王離已奉秦二世詔命,率九郡邊軍二十萬人出關,日夜兼程而來,重重包圍巨鹿。

    章邯由此攻占邯鄲,乃將邯鄲城夷平,盡遷其民于河內。之后駐兵棘原,在巨鹿以南修筑甬道,以此運糧,供給王離大軍,以固其圍。

    趙王歇眼見陷入絕境,只得派出數批使者,去往各處搬請救兵。因秦軍列營城南,趙國使節便先出城往北,復又繞過秦營,渡河往南,去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

    鏡頭閃回,按下趙王受困巨鹿,復說陳余出外招兵。

    陳余,魏國大梁人,向以儒家弟子自詡,曾多次游歷趙國苦陘。當地富豪公乘氏慕其才能,遂將親女嫁之,陳余由此揚名趙國。

    因聞信陵君門下張耳招賢養客,乃前往拜之,奉如親父,更為刎頸之交。當時劉邦亦為張耳門下之客,三人并為交厚。

    秦國滅魏之后,秦始皇懸賞拘捕:有能擒張耳者,賞給千金;捉住陳余者,賞五百金。

    張耳、陳余聞此,改名換姓,相伴逃到陳地,充當里正。

    里中小吏曾因小小過失,當眾鞭打陳余,又口出詬侮之辭。陳余不堪其辱,便欲起而抗爭,張耳在側,急以腳尖踩踢其股,示意暫時受鞭休動。小吏走后,陳余瞪目大恨。

    陳余:兄何踢我?若非如此,我早手刃此獠矣。

    張耳:我二人身負國仇家恨,將欲待機復國,公豈忘之耶?今遭小辱而不能忍,欲逞一時之憤,枉死胥吏之手,可謂愚不可及!

    陳余聽罷,呆愣片刻,深以為然,乃涕泣謝罪。由是二人利用里正衛身份,向里人傳達朝廷懸賞拘捕令,聲言擒拿張耳、陳余。里人自然無人知曉,其二人本身便是被通緝者。

    陳勝在蘄州起義,攻克陳縣,張耳、陳余前往求見,懇求錄用。陳勝早聞二人才能,更知張耳曾為信陵君門客,大喜納之。

    陳地豪杰父老勸說陳勝稱王,陳勝喜不自勝,但猶問于陳余、張耳。

    陳余:將軍不顧萬死,起而反秦,是為替天下除殘去暴,故此天下無不愿從。今剛據陳地而王,則示天下以私心也。

    陳勝:若依卿計,則其奈何?

    陳余:將軍休要稱王,宜速率兵向西,立六國之后以為黨羽,使與秦國為敵。秦之敵眾,其力則分;我之黨眾,勢力必強。如此,將軍可不必親冒矢石以戰,便可谫除暴秦,身據咸陽,以向諸侯發號施令。各國亡而復立,則誰不感將軍大恩?則將軍帝王大業就矣。

    陳勝:我先稱王,以此號令天下,又有不可?

    陳余:主公今只取區區陳地一隅,就而稱王,臣恐天下諸侯,不肯從之。

    陳勝不聽,于是自立稱王。陳余見此,便知其并無遠圖之志,便生私心,繼而進言。

    陳余:大王遣梁、楚軍向西,欲破函谷關,則河北后必為患。我曾遍游趙國,熟悉彼處人物地理,愿領一軍,為大王略趙。

    陳勝信以為實,這才任命故友武臣為將,率邵騷、張耳、陳余三將,一同略趙。

    陳余與張耳此時終于得以英雄有用武之地,乃輔助武臣克趙,奉其為王,脫離陳勝。

    未料其后韓廣亦依樣畫葫蘆,自立燕王;李良其后又叛趙投秦,故至功敗垂成。陳余見邯鄲力弱,不能與強秦相抗,這才與張耳商議,請其助趙王守城,自己前往常山招兵。

    閃回結束,書接前文。

    除余在常山郡募兵數萬,急馳回京。驚聞邯鄲已陷,落入章邯手中,由是不敢怠慢,復引兵趕至巨鹿,來救趙王歇與張耳。

    因見秦軍連營數重,不敢前進,乃駐軍于巨鹿之北,以待諸國援軍。

    張耳聞陳余引軍來至,屯駐在秦營之后,乃遣使前往,催促其出兵進擊,以解巨鹿之圍。陳余早知秦軍首將王離,乃是老將王翦之孫,王賁之子,世為秦國名將,又眾寡不敵,豈能以卵擊石?當下不從張耳之言,只是按兵不動。

    由此相持數月,巨鹿城中看看糧盡。張耳大怒,又派張黡、陳澤為使,潛至城外大營,責問陳余見死不救之罪,并以數十年交情相逼,迫令出兵交戰。

    陳余無奈,乃派五千士兵交給張黡、陳澤,命其二人為將,攻擊秦軍圍城外營。

    趙軍一出,便如投羊飼虎,登時全軍覆沒。張耳聞此,后悔不及。

    當時秦趙兩軍,已相持數月之久。各國皆都發來援兵,反將秦軍包圍。十余路人馬,皆都駐扎于巨鹿城外,距秦軍十數里,或數十里不等。

    張耳之子張敖,也北收代郡之兵萬余,引之而來,屯駐于巨鹿城北。

    諸路援兵皆都害怕秦軍強大,于是按兵不動,不敢跟名將王離交鋒。

    楚懷王收到趙國求援奏報,乃與群臣商議,下達命令:分兵兩路,往救趙軍。一路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路以劉邦為帥,進攻關中,圍秦救趙,迫使秦軍還師。

    宋義、劉邦:臣等遵命!

    楚懷王:此番出兵滅秦,你諸將之內,誰先攻下關中,就封其為關中之王。公等亦加勉力,成敗在此一戰也。

    眾將領命,由是點兵出征。

    宋義率領楚國援趙大軍,進至安陽,因見天色已晚,便命下寨安營。

    前軍探馬來報:巨鹿距此不遠,有秦國上將王離,率領二十萬大軍,重重圍困。另有章邯二十萬軍,列于棘原,與巨鹿大營呈犄角之勢。

    宋義聞言恐懼,命令諸將:各引本部軍馬,就地安營,不可輕舉冒進。

    項羽:有道是兵貴神速,我軍遠來,利于速戰,因何不進?

    宋義:你小小年紀,曉得甚么兵法?有道是善解紛者,需待其疲。我只坐觀秦趙決戰,兩敗俱傷后進擊,則必收漁人之利也。卿且退下,再有敢言出兵者,必斬!

    項羽冷笑不止,憤憤而退。大軍逗留四十六天,并不前進半步。

    秦二世三年十一月,新年首月,軍糧將盡,宋義便議退兵。

    項羽當場痛斥:數萬大軍,延挨許多時日,空耗糧餉;如此怯戰,枉為上將!

    宋義惱羞成怒:此賊無禮,敢如此辱我。衛兵,將項羽與我拿下!

    項羽亦怒,當即拔劍上前,手起劍落。宋義首級便離脖頸,落于地上,繼而死尸栽倒。

    宋義至死不知,部下將士已皆被范增暗中收買。眼見項羽行兇,并無一人上前,護衛主將。楚懷王聞之,雖然不悅,但亦無法可想,只得將錯就錯,便封項羽為上將軍。并令英布、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項羽指揮,催命速解巨鹿之圍,進軍關中。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川市| 酉阳| 邢台市| 淮安市| 龙胜| 改则县| 忻城县| 英德市| 临清市| 彰武县| 武强县| 屯昌县| 绥芬河市| 科技| 崇阳县| 开鲁县| 惠东县| 航空| 遂川县| 水富县| 平陆县| 郁南县| 花垣县| 龙陵县| 广汉市| 五寨县| 海城市| 全南县| 湘潭县| 海口市| 仪陇县| 南川市| 黄冈市| 柳州市| 丰城市| 长春市| 通榆县| 天祝| 白城市| 永兴县|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