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九集 遍地烽火-《華夏真相集》


    第(2/3)頁

    雍齒見不是頭,只得棄了眾軍,自己仗著馬快,單騎投奔魏國。

    劉邦重得豐邑,大喜不禁,乃大發牛酒,犒賞三軍。又具重禮,發付五千楚軍還薛,托十名五大夫領軍,替自己再三向項梁致意。

    項梁得其兵回,乃派侄兒項羽攻打襄城。因其城堅,又城上防備精良,一時攻打不下。

    項羽奮其神勇,持戟沖至城下,又棄戟持劍,奮力先登。時近未時,終將襄城攻陷,即將守城軍民全部活埋,然后回報叔父。

    項梁聞說侄兒屠城,心中不喜,怒責道:昔日白起殺降,自身惡死;李信嗜殺,終難封侯。只因二世不憫天下蒼生,乃至諸侯皆反。汝如此好殺,我項家寧無后乎!

    項羽口中諾諾連聲,心內其實不服。

    此時項梁聽說陳勝確實已死,便以盟主自待,檄命各部反秦將領,皆到薛城議事。檄文到至豐邑,劉邦念其前番派兵相助,欣然前往參加。

    時有居巢人范增,年已七十,好出奇計。因惡秦政殘暴,一向住在家中,不肯出仕。此時聞說項梁召會諸路軍馬,離家至薛,來說項梁。

    范增:陳勝之敗,理所應當。此后亡秦重任,當在將軍之身也。

    項梁:先生何以言此?

    范境:秦亡六國之時,楚國最無罪過,是屬無辜受伐,天下不服。且自懷王至秦不返,楚國人懷念至今。因此楚南公曾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今陳勝首事反秦,不立楚王后裔而自立,其勢故不能久。將軍起于江東,楚地蜂擁而起,爭相歸附者,正因將軍世代是為楚將,故能擁立楚王后代之故也!

    項梁深以為然,乃命從民間尋找楚懷王之后,立其為主。數日之后,有人自田野間尋到懷王之孫羋心,當時正在為人放羊,引見項梁。

    夏六月,項梁即與諸路義軍首領商議,共立羋心為主,仍稱故號楚懷王。項梁身為諸路義軍盟主,自號武信君,又拜陳嬰任上柱國,賜封五縣,隨懷王羋心建都盱眙。

    懷王即位,諸路義軍皆來參賀。張良隨同劉邦應召來會,與項梁故友相見,歡若平生。

    楚懷王即位典禮已畢,張良先與沛公商議:我欲趁此懷王即位,楚國恢復之際,勸項梁更封六國之后,未知沛公以為如何?

    劉邦:好倒是好。但先生欲就此舍棄劉邦,自立基業乎?

    張良:非也。我家世代皆為韓國故臣,向以復國滅秦為志。倘若復韓,便與主公聯手,再創沛國大業,不亦可乎?

    劉邦:既是如此,我怎好阻止先生復國大業?只望其事早成,你我復得相見!

    張良應諾,于是前來私見項梁,下以說辭道:將軍已擁立楚王后代,楚人皆感念將軍大恩,以為重生父母,感激涕零。若復立六國之后,則天下誰不唯將軍馬首是瞻?

    項梁:此言甚善。若依賢弟之意,誰可為韓國之王?

    張良:今韓國諸公子中,橫陽君韓成最賢。將軍可立其為韓王,以增樹楚國黨羽。若將軍肯從,則在下當為將軍設謀,使韓國世代為楚之翼護,誓不相負。

    項梁擊節稱善,便派張良前往三晉之地,找到韓成,立為韓王。

    張良自任韓國司徒,隨韓王成率千余故國人馬,向西攻取韓國故地,奪得數城。

    秦少府章邯聞報,急遣大軍來伐。韓軍寡不敵眾,所得城池隨即又被秦軍奪回。張良保護韓王成逃走,率余部在潁川一帶游動。

    鏡頭轉換,按下中原大亂,六國復起,再說漠北匈奴。

    秦二世元年,當秦始皇駕崩,公子扶蘇及大將軍蒙恬冤死之際,冒頓即位單于,就任匈奴部落聯盟盟主之位。

    冒頓本姓攣鞮氏,乃頭曼單于長子。頭曼晚年喜得少子,便欲廢黜太子冒頓,而立少子為嗣。于是便使冒頓遠離部落,去做月氏部落人質。冒頓無奈,只得灑淚啟行。

    其后未久,頭曼卻發兵急攻月氏,欲借月氏人之手,來殺冒頓。

    未料冒頓甚為聰智,聞說父王發兵,便用計盜馬逃歸。

    頭曼由此贊賞冒頓壯勇,命其統率一萬騎兵,重用為大將。

    冒頓惱恨其父欲借月氏之刀殺己,更恨幼弟奪己太子之位,便借手握重兵之機,圖謀造反自立。于是就命工匠,制造一種響箭,謂曰“鳴鏑”,以此訓練部下騎射之技。

    數月之后,冒頓閱兵,命部眾演習身技。于是身登將臺,向眾軍下令道:凡我鳴鏑所射之處,你眾人當一齊射之。倘有不全力射擊者,定斬不饒。

    由是大舉狩獵,先射鳥獸。鳴鏑到處,凡見有人不射其目標者,冒頓立命殺之。

    其后不久,鳴鏑所至,眾矢猬集,行動劃一。

    冒頓復以響箭射擊自己愛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擊者,冒頓立殺不赦。

    又過些時日,冒頓又用響箭射擊愛妻,左右之人恐懼,不敢射擊,冒頓又盡殺之。又過些時,冒頓引眾出獵,用響箭射擊單于坐騎,左右之人皆都從射,其馬立死。

    冒頓遂以百匹良馬,向父王賠罪,單于不知兒子用意,并不怪罪。

    經過射馬事件,冒頓由此便知,左右之人皆可為用。

    忽有一日,頭曼單于外出打獵,命冒頓率其部眾隨行。剛至獵場,冒頓便用響箭射向頭曼單于。左右隨從見鳴鏑到處,不假思索,皆都箭射頭曼單于。

    剎時之間,頭曼身中數十支利箭,當場身亡。冒頓刺殺成功,立刻引兵返回王帳,將后母、幼弟及不服從大臣全部殺死,就此自立為單于。

    東胡首領聞說冒頓殺父登位,便派使者來說:我家單于久愛頭曼單于所乘寶馬,你若以此相贈,我王便承認你乃匈奴諸部之主。若不聽從,便發兵來攻,伐你弒父之罪。

    冒頓知道東胡強盛,于是征求部下意見。

    眾臣齊道:頭曼單于所乘千里馬,乃是匈奴名駒,豈應獻給東胡耶!

    冒頓單于:非也。不可因一棵大樹,而喪失整個森林。

    不顧群臣反對,便將千里馬送給東胡。東胡王見此,以為冒頓懼怕自己,乃得寸進尺,又提出索要單于閼氏,以為自己妻子。來使道罷此意,冒頓左右皆怒。

    匈奴眾臣:東胡雖強,欺我太甚。請殺掉東胡使者,然后出兵攻之!

    冒頓權衡利弊,忍辱含恥,對群臣說道:怎可因一女子,而拒絕鄰國之請哉!

    于是盛飾閼氏,送往東胡,再次滿足東胡王無禮要求。

    東胡王認為冒頓軟弱可欺,不再將其放在眼里,就此松懈防備。冒頓則乘機穩固統治,擴充軍備,訓練兵馬,一刻不息,只待奮起一擊,盡雪前恥。

    東胡與匈奴之間有塊空地,無人居住,廣闊千里,雙方都在邊境修起哨所。東胡王欲圖獨據其地,又派使者來說冒頓:交界哨所之間空地,匈奴人不能去,我王欲占有之。

    冒頓聞此,再次征求群臣意見。

    群臣鑒于前番兩次忍讓之事,便有說可予者,有說不可者,亦有模棱兩可者。

    冒頓大怒道:國之土地,乃民族仗以生存根本,寸土且不可讓,況千里之地乎!

    于是立殺東胡使者,又命誅殺群臣中說給東胡空地者。眾臣見此,無不凜然。

    冒頓立即上馬:聚集大軍,襲擊東胡!

    于是金鼓擂動,號角長鳴,大軍瞬間聚集。匈奴軍懷憤而發,皆如出山猛虎,千里奔襲。東胡人猝不及防,一戰大潰。東胡王被殺,民眾及畜產盡為匈奴所得,東胡遂滅。

    冒頓單于乘勝回師向西,進攻河西走廊雍州月氏,迫其西徙,從而解除東西兩面威脅。緊隨其后,冒頓先后征服樓蘭、烏孫、呼揭等二十余國,控制西域大部。

    其后未久,冒頓又向北征,一舉擊敗渾窳、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使其紛紛臣服。繼而揮師向南,兼并樓煩及白羊河南王轄地,重新占領河套以南。

    短短數年之內,匈奴遂據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廣大地區,將草原上各部引弓之民合并為一家,擁有控弦之士三十余萬。

    冒頓雄踞大漠南北,統一草原,就此建立起強大匈奴帝國。

    鏡頭轉換,按下漠北,復說中原。

    楚懷王羋心建都盱眙,設立眾官,任命呂臣為司徒,其父呂青被命為令尹。

    此時天下反秦起義已如決堤之勢,勢不可擋。六國遺族紛乘其便,復立國號。

    陳勝部將周市,帶兵奪取魏國舊地,眾人欲擁戴其為魏王。周巿不肯,聞說原魏國寧陵君魏咎現在陳縣,便派人前往迎請。因五請而至,立為魏王,周市自任相國。

    秦二世二年端月,章邯北上進攻魏國,圍困魏王咎于臨濟。

    魏咎知道章邯厲害,自己難以抵敵,遂派相國周市透圍出城,前往齊、楚兩國求援。

    齊、楚兩國倒也仗,分別委派田巴、項它為將,各率本國之軍,隨同周巿援魏。

    章邯用兵如神,設伏半路,分別擊敗齊、楚援軍,周巿力戰而死。

    魏咎聞說援軍失敗,周市戰死,知道臨濟難保;遂遣使者前往秦軍大營,以保護城中百姓為請,向秦軍約降。談判成功,使者還報,說秦帥章邯準降,不予屠城。

    當秦軍入城當日,魏咎投火自焚,以示己與秦王勢不兩立。

    魏咎之弟名叫魏豹,見兄長投身烈火之中,放聲大哭,趁亂騎馬出城,逃往楚都盱眙。楚懷王給予魏豹數千軍馬,令其再奪魏地。

    魏豹帶兵而往,重新攻略魏地,打下二十余座城池,自立為魏王。

    鏡頭閃回,按下魏地,復說齊國。

    當周市奉魏咎略魏之時,原齊國王族田儋及堂弟田榮趁機起兵,率領家奴,殺死縣令。田儋自立為齊王,率兵擊退周巿,之后趁勢東進,奪取齊國舊地,就此宣布復國。

    彼時秦嘉立楚國貴族景駒為王,并派公孫慶出使齊國,欲聯合齊王,一起進攻秦軍。

    齊王田儋說道:我聞楚王陳勝戰敗,不知生死。你楚國焉可不報我知,便即擅立新王?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莒南县| 扎囊县| 会东县| 旌德县| 昂仁县| 当涂县| 苗栗县| 临清市| 大姚县| 蒙阴县| 上思县| 城步| 阜阳市| 韩城市| 泰兴市| 横峰县| 田阳县| 九寨沟县| 聂荣县| 山东省| 长泰县| 宁都县| 清新县| 新田县| 乐山市| 成武县| 浦东新区| 太仓市| 科尔| 隆德县| 龙川县| 富裕县| 屏边| 贺州市| 文昌市| 巴林右旗| 边坝县| 息烽县| 溧水县|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