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六十二集 周游列國-《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日出東方,彩霞滿天。齊都臨淄城頭,旗幟皆成紅色。

    齊宮之內,大夫鮑國趨步上階,俯耳低言,私謂齊景公道:魯定公重用孔仲尼為相,國中大治。孔子之父叔梁紇,當年乃是萬人之敵,號稱魯國三虎之一,曾力托偪陽國千斤閘門,誰人不知?孔丘文武兼備,非但見識廣博,人所不及,武功亦不下于其父。魯國世為齊之姻親,且又今非昔比,主公切勿以其家臣之故,得罪孔丘。

    齊景公:若依上卿之計,為之奈何?

    鮑國:若依為臣之計,不如擒執陽虎,而歸其田,以結孔子,齊魯和好如初。

    齊景公信以為然,便傳詔令,命至館舍執擒陽貨,以獻孔子。

    未料陽貨甚是精明,早暗伏家仆伺于宮外街角,見宮內禁衛軍出,急撒步如飛,往館驛中來報家主。陽貨聞知,知道大事不妙,急從后門潛出,穿小巷馳出西門,連夜奔宋。

    宋公愛惜陽貨之勇,遂納其降,并使其帶領部眾,居于匡邑。

    時隔未久,陽貨卻又舊病復發,在匡邑作威作福,肆意虐待匡人,如待奴隸。匡人激起公憤,欲謀殺之。復被陽貨提前聞知,于是只得復奔晉國。晉卿趙鞅收留,命為家臣。

    齊景公既驅陽貨,乃使人致書魯定公,約為夾谷山乘車之會,以通兩國之好。

    魯定公得書,即召三家大夫商議。孟孫無忌建議不可輕往,季孫斯力主要去,叔孫不置可否。定公納季孫氏之議,即召孔子保駕前往,并以相禮之事屬之。

    孔子奏道:前去會盟亦無不可。但敵友未明,請具左右司馬,以防不虞!

    定公從之,乃使大夫申句須為右司馬,樂頎為左司馬,大夫茲無還為主將,各率兵車百乘從行,離會所十里下寨。

    既至夾谷,齊景公幕于壇右,魯定公幕于壇左,各遣使致意,約定來日會盟。當時齊國兵衛甚盛,而魯軍皆在十里之外,申句須、樂頎遂緊隨孔子,以觀事態發展。

    齊大夫黎彌以善謀著稱,乃私奏景公道:齊、魯為仇,非止一日。臣觀孔丘,知禮而無勇,不習戰伐,主公不如趁明日會禮,使萊夷假做樂工,拿住魯侯,逼其請成可也。

    景公信以為然,便命黎彌暗約萊兵,來日依計行事。

    次日一早,齊、魯兩君集于壇下,揖讓而登。齊以晏嬰為相,魯以孔子為儐,二人各從其主,登壇交拜,互致玉帛酬獻之禮。

    齊景公道:寡人有四方之樂,愿與魯君共賞。

    不待魯定公應答,便令萊人上前。號令傳出,即見萊夷三百余人,雜執旍旄、羽袚、矛戟、劍楯,口中呼哨,蜂擁而至。

    孔子見此驚覺,立即起身,趨立于景公之前,舉袂擋住萊夷,朗聲言道:齊魯皆乃禮儀之邦,安用夷狄之樂?請命去之!

    晏子不知黎彌之計,亦正色奏道:孔相所言,乃正禮也,請主公止其夷狄之樂!

    齊景公未料晏子出面相阻,不由既羞且慚,急麾令萊夷,退下臺去。

    黎彌見萊夷被齊侯打發下臺,知道挾持魯國君臣之計不成,乃生二計,召喚本國優人:汝等上臺奏樂,可歌《敝笱》之詩。

    齊優聞命,遂登臺獻《敝笱》之詩。孔丘側耳,詳聽其辭道: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齊子歸止,其從如云。

    敝笱在梁,其魚魴鱮。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齊子歸止,其從如水。

    魯定公及孔子聞之,齊都色變。原來此詩大有來歷,乃敘述當年文姜與其兄淫亂故事,羞辱魯國至甚。

    孔子按劍而起,張目大喝道:匹夫敢戲諸侯,其罪當死。申句須、樂頎何在?

    二將時在臺下衛護,聞言一左一右,飛步上壇,于齊優男女二隊中,各執領班一人,當下斬首,血灑盟臺。齊優余人驚怖異常,連滾帶爬,下臺逃走。

    齊景公見識到孔子手段,心中駭然。因見孔仲尼雙目如電,掃射過來,一時無言以對,只得找人頂罪,乃召過黎彌,當面厲聲斥責。

    齊景公:孔子相其國君,所行皆是古人之道。汝偏使寡人誤入夷狄之俗,是何道理!

    黎彌惶恐謝罪,無辭可對。

    晏子見狀,心中已經明白十之八九,遂趁機進言道:臣聞小人知其過,謝之以文;君子知其過,謝之以質。今魯有汶陽之田三處,其一曰歡,乃陽虎所獻;其二曰鄆,乃昔年所取,以寓魯昭公者;其三曰龜陰,乃先君頃公時,仗晉國之力索之于魯者。主公何不以此三田還于魯君,以謝今日之過?而齊、魯之交,自此固矣!

    景公聞罷,雖然心有不舍,亦只可點頭,即遣晏子親自主持其事,致三田于魯。

    三田中之汶陽之田,原是昔時魯僖公賜與季友者,今日名雖歸魯,實歸季氏。以此季孫斯心感孔子今日出力,特筑城于龜陰,名曰謝城,以旌表孔子之功。

    于是齊、魯交好,君臣盡歡,只黎彌兩面得罪,內外受窘。

    當時盟會已畢,兩國君臣歡飲臺下,有人來報:齊國南境忽來一只大鳥,約長三尺,黑身白頸,長喙獨足,鼓雙翼舞于田間,飛騰望北而去。

    齊景公引以為怪,便問孔子:向聞先生博學,不知可識此物為何?

    孔子毫不思考,順口答道:此鳥名曰商羊,生于北海之濱。天欲大雨而舞,所見之地,必有淫雨為災。齊、魯接壤,不可不預為之備!

    季孫斯聞聽,傳令預戒汶上百姓,提前修堤蓋屋,以防大雨。

    于是罷會還國,未過三日,果然天降大雨,汶水泛溢。齊國邊民受災甚重,而魯民卻都有備無患,幾乎無甚損失。由是皆以孔子為神,自此呼為“圣人”。

    由是孔子治魯,定公與三桓皆都虛心聽之。乃立綱陳紀,教以禮義,養其廉恥,故民不擾而事治,三月之后,風俗大變。曲阜市中鬻羔豚者,不飾虛價;男女行路分別左右,不至于亂;路有失物,恥非己有,無肯拾取者;四方之客,一入魯境,皆有常供,賓至如歸。

    國人大悅,乃歌頌大司寇孔仲尼道:袞衣章甫,來適我所;章甫袞衣,慰我無私。

    此歌傳至齊國,晏嬰笑謂齊景公道:魯國大治,我可染其周公之風也。

    景公點頭稱是,傳令擺酒,在殿中大宴眾卿。飲酒至酣,景公興致大起,漸漸失態,因知晏嬰最重禮儀,遂即席請求道:今日愿與諸大夫為樂飲,請無為禮。

    晏子蹴然改容,起身言道:君之言過矣!群臣固欲君之無禮也。力多足以勝其長,勇多足以弒其君,而禮不便也。禽獸以力為政,強者犯弱,故曰易主。今若去君臣之禮,則是禽獸之聚也。群臣以力為政,強者犯弱,而曰易主,君將安立哉?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之故也。故《詩》曰: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以此而云,禮絕不可無也。

    景公聞說,只得罷宴。

    晉平公謀劃攻齊,派大夫范昭出使臨淄,以探虛實。

    齊景公盛宴款待,酒酣耳熱,賓主均有幾分醉意。

    范昭借離席敬酒之機,伸手掇過齊景公所用之杯,一飲而盡,復又還置景公面前。

    晏嬰冷眼旁觀,厲聲命令侍臣:棄此酒杯,為主公換之!

    范昭大慚,宴罷辭歸。回國之后,乃向晉平公奏道:以臣觀之,今非伐齊之時也。

    晉平公:卿因何而言此?

    范昭:臣飲齊侯之酒,探其君臣反應,則被晏嬰識破。此臣之所謂比之堂上,禽將戶內,拔城於尊俎之間,折沖席上者也。齊有賢臣如此,伐之難勝。

    晉平公信以為然,遂罷伐齊之念。

    孔子聞而贊道:不出樽俎之間,而折沖千里之外。

    (成語“折沖樽俎”典故,便是源來于此。)

    齊景公率其眾卿,到紀國故地游玩。當地人在枯井內得一金壺,呈獻國君。景公就手把玩,見壺內有朱砂文書:無食反魚,勿乘駑馬。

    景公贊道:善哉是言!無食反魚,是厭其腥也;勿乘駑馬,是嫌其不能遠徒也。

    晏子時在旁側,索壺細觀,然后卻道:臣謂不然。無食反魚,是謂民力不可使盡;勿乘駑馬,是謂不可使小人在側也!

    景公笑道:紀國既有此書,則因何滅亡哉?

    晏子答道:其亡有因。臣聞君子得其至理名言,必懸于大門之上。紀國有此良言,卻置之于壺,不亡則何?

    景公大贊:妙哉是論!

    又有一次,齊景公率同相國晏嬰、大夫艾孔、梁丘據前往牛山游覽,北臨齊國都城。

    齊景公與三卿聚飲于野,有感于懷,突發悲聲,涕泣淚下。

    三卿驚問:主公何故突然發悲?

    齊景公:我悲人生何似流水,遲早將離此美景,溘然而逝耶!

    艾孔、梁丘據聞之,也陪國君同哭。晏子一怔,卻忽仰天大笑。

    景公怒問:我等發悲,卿何發笑?

    晏子答道:人若不死,則太公、丁公永遠保有齊國,桓、襄、文、武輔之,主公將戴笠穿麻,手荷鋤耙,彎腰屈膝行于田野,焉有閑情,憂死慮亡哉!主公因此流淚傷情,是為不仁;臣見不仁之君一個,餡諛佞臣成雙,故而難忍發笑耳!

    齊景公大為慚愧,遂自認罰酒。

    游玩已畢,君臣還至國都臨淄。剛進宮門,內侍來報:未知何故,主公愛馬突死。

    景公大怒:豈有此理!令將養馬廄人,與我處以肢解酷刑。

    晏子在場,急制止道:殺人須依古制。臣不知堯舜肢解人時,從何處下刀?

    景公知道晏嬰意思,遂改口道:不肢解也罷,交給獄官處死可矣。

    晏嬰道:此人的確該死,臣請明證其罪,令其甘心就死。

    遂令喚過養馬廄吏,當面訓斥道:使國君馬死,死罪一也;所死之馬又是國君最愛者,死罪二也;使君為馬殺人,國人懷怨其君,諸侯輕視我國,死罪三也。你可服罪?

    廄吏不知國相何意,只是嗑頭不已,連稱死罪,并且苦苦求饒。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墨玉县| 甘孜| 南通市| 清丰县| 山东省| 莲花县| 景谷| 黄大仙区| 荃湾区| 碌曲县| 新津县| 吉安市| 曲周县| 北川| 汤原县| 长子县| 剑川县| 诸城市| 湟中县| 九台市| 申扎县| 大安市| 饶平县| 涞源县| 萍乡市| 镇康县| 吉林省| 资阳市| 大港区| 建瓯市| 邯郸县| 右玉县| 建昌县| 沈丘县| 潍坊市| 伊春市| 湖口县| 沙洋县| 湘潭市| 色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