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十八集 五將謀反-《華夏真相集》


    第(1/3)頁

    大戰之后,戰場血流成河,一片狼藉。

    先蔑與士會擁抱公子雍尸體,痛哭不止。

    耳畔忽聽一人喝道:事已至此,哭死無益。不如隨我還秦,向主公請兵,來報此仇!

    二人轉臉看時,見是秦軍主帥白乙丙,深身浴血,目光銳利如刀。

    鏡頭閃回。白憶丙縱車馳騁,來回沖突,晉軍披靡,皆不敢當其戟鋒。終于殺透重圍,因聞痛哭之聲,因此趕來,旁觀片刻,這才下車,冷聲厲喝。

    先蔑、士會聞聲長嘆,乃將公子雍尸體放在車上,跟從在后,隨白乙丙殺出重圍。

    白乙丙引敗師而歸,渡河之時指水立誓:此生不報此恨,子孫繼之!

    于是返歸雍城,來向秦侯請罪。

    秦康公說道:此是趙簡子出爾反爾,背信偷襲,非戰之罪,亦不干卿事。

    又對先蔑、士會說道:我聞趙簡子天縱聰明,向為其父子余寵愛有加。然觀其所為,非但行事反復無常,且專以詭計算人。則其自身可免,其無后乎?來日趙氏門中必有大難。

    先蔑、士會悲痛未止,唯唯稱是。秦康公乃拜二人皆為秦國大夫。

    晉軍大勝,各將皆來報功。

    惟先克部下驍將蒯得貪功深入,反喪車五乘,為秦軍所敗,垂頭喪氣回營請罪。

    先克欲按軍法斬之,諸將代為求情,乃報主帥,奪其田祿,蒯得由此懷恨。

    趙盾下令班師還朝,先遣使入城報捷。

    晉靈公依照母親叮囑,置酒高會,與六卿帥佐賀功,并賞三軍。

    酒席宴間,荀林父見主帥趙盾喜形于色,便趁此機說道:昔賈季逃奔赤狄,主帥尚能念同僚之義,使臾駢送歸其妻孥。今先士伯、士隨季奔秦,二人與小將亦有同僚之誼,愿效主帥昔日贈僚之誼,未知可否?

    趙盾笑道:荀伯重義,理固當然;且先士伯向與先父同僚,豈非與荀伯共其誼乎!

    遂當即下令,遣將派兵,護送先、士兩宅家眷財物入秦。

    兩家眷屬至秦,各向家主說及荀林父好處,贊嘆同僚之義。由此二人便在秦國為官,不復以晉國故土為念。

    士會在秦國供職三年,除在朝堂之上偶遇,竟從不與先蔑私相往來。

    隨行門客皆都不解,于是問道:主公與先士伯原本故交,又一起逃亡異鄉,而不肯見面來往,卻是何故?

    士會答道:我叛故國,實不得已,非因道義而隨先蔑至此,見面何為?

    眾門客聞之,贊嘆而罷。

    公元前620年,周襄王三十二年,魯文公七年,晉靈公元年。

    秋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許男因晉靈公繼立,皆都親自往賀。

    晉執政上卿趙盾由是大會諸侯,主盟于扈。

    此乃是有史以來,首次由大臣主盟。

    魯國非但不來與會,卻乘晉國喪君之機,出兵攻邾,并一舉消滅須句國。

    畫外音:邾國為曹姓,須句又作須朐,風姓。兩國故址,皆在今之山東東平縣西北。須句早期歷史不見于文獻記載,應是一個名不見經傳之彈丸小國。只因與邾國相鄰之故,須句便屢遭邾國侵犯;晉文公時曾一度為邾國所滅,須句子逃至魯國。

    鏡頭閃回,魯國都曲阜宮中。

    魯僖公母親成風是須句國君之女,見故國被邾國所滅,便將兒子魯僖公喚至。

    成風:我兒,你外祖之國被人所欺,魯為山東諸侯之首,豈可袖手旁觀?

    魯僖公:兒當何為?

    成風:我聞,崇明祀,保小寡,乃是周禮;蠻夷猾夏,便是周禍。我兒若能舉兵伐邾,重封須句,便是崇昊、濟而修祀,可紓子孫之禍也。

    魯僖公:喏,兒從母命便是。

    于是來日升朝,召集群臣,調兵遣將,出兵伐邾,奪取須句城,將須句子送回復位。

    魯國退軍不久,魯僖公薨逝,魯文公繼位。邾國之君異常頑固,便趁魯國之喪,再次出兵,將須句再度滅國。須句子無處可去,輕車熟路,只得再奔魯國。

    魯文公七年,魯國遂又出兵伐邾,再次奪取須句。

    但文公卻不似其父僖公,此番未再使須句子復國。當時鄭文公之子逃亡在魯,魯文公便使其為須句大夫,管理其境,以為魯國附庸。自此須句滅國,其民土并入于魯。

    與此同年,宋國第二十一任君主宋成公王臣病亡,在位十七年,謚號為成。

    當時公子成做右師,公孫友為左師,樂豫為司馬,鱗矔為司徒,公子蕩為司城,華御事為司寇。成公少子名杵臼,暗與黨徒商議,欲殺死諸兄公子,以奪嗣君之位。

    司馬樂豫苦苦諫阻,杵臼只是不聽。

    杵臼行事不密,被穆公及襄公兩族得知,皆都大怒,因而發動政變。成公之弟名子御,率領國人攻打杵臼,誅殺大司馬公孫固與孤卿公孫鄭,自立為君,史稱宋后廢公。

    明年秋,周襄王姬鄭崩于洛陽,在位三十三年。子壬臣繼立,史稱周頃王。

    姬壬臣繼位之時,諸侯國竟無一個前來朝賀貢獻者。

    周頃王因見王室財政拮據,以致無力辦理先父襄王喪事,萬般無奈,只得厚起面皮,派卿士毛伯出城,前往曲阜,去向魯國借債,以理國喪。魯文公聞訊,慨然應難,乃派莊叔送錢到洛陽王城,周襄王這才得到安葬,但已是死后次年二月。

    周頃王元年,秦師攻晉,占領武城,以報去年令狐之敗。

    是年秋,晉國因去歲扈地結盟時魯國晚至,因而出兵攻魯。

    魯文公大懼,便主動遣使前往晉營,請求與晉師主帥趙盾會于衡雍,以償去歲盟會。

    秦康公四年,晉國因武城之仇,又出兵討伐秦國,奪取秦國少梁城。兩年后,秦人又因少梁之仇討伐晉國。先占領晉國羈馬,繼又進攻河曲,晉軍接戰不利,連連大敗。

    晉相趙盾連聞敗報,心情郁悶至極,因召眾卿,商議對策。

    趙盾:自崤山之戰以來,秦人懼秦已久,與我交戰,向來敗多勝少。今連連獲勝,我軍并無還手之力,卻是何故?

    眾卿:我等無能,請上卿治罪。

    趙盾:秦帥孟明視,有勇無謀,并非諸公對手,眾卿不必過謙。

    眾卿:然則我軍因何屢敗,不是孟明視對手?

    趙盾:并非孟明視用兵之能,而是自士會入秦,為其出謀劃策之故耳。士會世代為晉軍之帥,對我國軍力虛實了如指掌,有彼在秦,我軍能不敗乎?接連失利,必原因在此。

    大夫魏讎余:主帥勿憂。臣有一計,可使士會歸國,以弱秦軍。

    趙盾:哦?計從何出?

    魏讎余:某與士會,乃是三世通家舊交,情如手足。亦知其入秦,實乃是情不得已,非欲叛晉也。故某請假降秦國,至雍城之后,與士會合謀,促其返回晉國。未知可否?

    趙盾:此誠善策。容某思之,后當施計,驅公入秦,并使秦侯不疑。

    魏讎余:喏。

    鏡頭閃回。按下秦晉,復說楚國。

    便在秦穆公、晉襄公同年去世,周襄王駕崩;魯國伐邾,北方及中原擾亂之時,南方荊楚看出此中機會便宜,亦便蠢蠢欲動。周頃王元年,楚大夫范山出班,進言于楚穆王。

    范山:啟稟大王,臣有本奏。

    楚穆王:有本奏來。

    范山:楚之大敵,只有晉國。今晉襄公死,繼君年少,趙盾攬政;又秦國屢興兵來攻,連敗秦軍,因此中原諸侯騎墻觀望,不服晉國方伯之位。我若趁此發兵,北方可圖。

    楚穆王:卿言甚善。趁此春光明媚,正宜征伐!

    計議已決,楚穆王遂命卜史擇吉,祭旗誓師,率軍親征。

    于是大軍北指,先伐鄭國,戰于狼淵。

    鄭國毫無防備,且弱不勝強,于是一戰而敗,公子堅、公子尨及樂耳皆被楚軍所俘。鄭穆公因而大懼,一面派出使節往近鄰魯國求救,一面盡搜庫中珍寶,裝載數車,派諸大夫出城,前至楚軍大營,納降求和。楚王心滿意足,便許鄭侯之請,率軍班師。

    魯文公接到鄭使告急國書,立即應允出援。但思獨自絕非楚軍對手,即發檄書,求援于盟主晉國,并命公子遂率領兵馬以出。晉上卿趙盾得書,當即發兵,沿途會合宋卿華耦、衛大夫孔達、魯公子遂及許國大夫,前來救鄭。

    但諸國之間傳書遞柬,又約兵聚將,頗費時日,待聯軍至鄭,楚師早已滿載金帛南撤,追之不及。諸侯大夫本來皆懼強楚,樂得如此,如釋重負。于是聯軍遂散,各歸本國。

    趙盾率晉師回至絳都,諸卿大夫皆出城相迎,爭相夸耀上卿不戰而勝,致使楚軍望風逃遁,一時諛詞盈耳。諸大夫將趙盾接至城中,夫人穆嬴與晉靈公又在宮中大設盛宴,使眾卿大夫相陪,以諸侯享禮敬奉趙盾,稱宣子而不敢名。

    當時箕鄭父、士縠、梁益耳、先都等諸卿大夫在座侍宴,見此情狀,皆都憤憤不平。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青县| 峡江县| 九江县| 宝鸡市| 中西区| 万宁市| 东光县| 北京市| 承德县| 崇信县| 阿瓦提县| 琼结县| 彰武县| 永寿县| 崇阳县| 永清县| 米易县| 鄂伦春自治旗| 磐石市| 墨脱县| 青田县| 礼泉县| 乐清市| 宣汉县| 灵寿县| 江陵县| 都兰县| 石狮市| 清涧县| 寿阳县| 凤台县| 肇庆市| 略阳县| 安福县| 常宁市| 马公市| 碌曲县| 赣榆县| 浠水县| 济源市| 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