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方應物更加感動了,十幾個飯團不算什么,但說不定就是他們一家從幾天的口糧里省出來的,其中情意沉甸甸。 他長嘆口氣,極力推辭道:“這怎么使得?在下怎能奪你們的口糧。于心何忍!” 那中年漢子大急,紅著臉道:“方公子不收,莫不是嫌棄小的?” 方應物再三推辭,那中年漢子硬把竹籃塞進方應物手里。 方應物無可奈何。只得讓隨從收了竹籃。而他將自己手里的扇子送給中年漢子,“這也是在下一點心意,不值什么錢,你拿回去做個留念罷!” 一把普通扇子確實不值錢。那中年漢子很痛快的收了。 隨后方應物覺得自己快承受不住對方的感恩之心了,只得點點頭道:“告辭了。還請留步!” 船只駛離了岸邊,與碼頭越來越遠,直到沿著水路拐過去時,方應物還能看得見那對中年夫妻站在岸上頻頻招手。 他突然想到,自己盤點在蘇州府的得失,盤點來盤點去,為個人私利患得患失,卻從來沒有盤點到這方面。 是自己有意無意忽略了嗎?還是自己思維有短處?抑或脫離地氣了? 不過百姓發自內心的真情,原來是這樣令人感動......方應物估計自己一輩子都忘不了這件事,他兩輩子加起來,還真沒遇到過這種事情。 方應物以前做研究看史料時,他內心不大相信在青天地方官離任時,會有百姓與官員相對而泣的事情,總覺得那太假。就像萬民傘和功德牌匾一樣,這些記載是故意褒美和拔高。 現在看來,史料記載未必全是藝術夸張,自己剛才難道沒有一種激動的情懷么? 蘇州城,巡撫行轅大堂,王恕老大人端坐于公案后面,撫須嘆道:“老夫能為你做的,也只有這么多了。” 在王恕身前跪著回話的,不是別人,正是那位給方應物送行的中年農夫...... 方應物這次在蘇州府,前前后后只有十幾天,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卻給蘇州士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是那句話,流星般的少年。 祝枝山的岳父、前少卿李應禎與文徵明的父親、前知縣文林喝酒時,評價道:“方應物絕對有前途,這毫無疑問。祝允明將來若能有他的一半,就對得起父祖在天之靈了。” 文林哂笑道:“這話太夸大了,功名之路誰敢說滿了?鄉試三十取一,會試十取一,任是天縱之才也不敢說一定就能中。” 李老先生搖搖頭,“你將視野放寬些,那方應物即便舉業不成功,但你覺得憑他的機敏才智和處事手腕還怕找不到伯樂么,完全可以作為幕席上賓! 你覺得需要花多少銀子才能請到這樣的幕僚?只要稍加歷練,今后起碼督撫大員爭相重金聘請是不成問題了,那樣權勢未必就小了。” 文林便默然不語,不得不承認很有道理。 ps: 苦逼的一天啊,上午有事,下午有事,碼字頻頻被打斷。幸好明天是周末,我要爆發啊啊啊啊!大家有月票要留到明天啊!或者,今晚先投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