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將曬天針裝好后,他趴著窗沿向里小聲問道:“怎么樣?找出啥眉目了么?”
“沒有,都是些很普通的紙活兒,沒啥特別東西,普通的金元寶,普通的萬貫錢萬貫錢,普通的蓮花座.”
秀才蹲在一堆紙活兒前輕聲回答,雖然他說東西沒毛病,但卻沒有下一步的動作,既沒有繼續查看,也沒有轉身離開,而是頭也不回的問了老康一個問題。
“康哥,快到鬼節了吧?”
“你這么一說我才想起來,確實要到中元節了。”
中元節,一個歷經無數歲月卻經久不衰的節日,也就是老百姓口中俗稱的鬼節之一,看名字就知道帶著陰間屬性,也有叫盂蘭盆節或七月半等等,因各地民俗文化不同,所以過節的方式方法有著各種特色,但歸根結底無外乎祭先祖這個核心宗旨。
某種程度上來講,鬼節其實一點都不陰間,從上古時期的活祭,再到之后的陶俑,最后演變到如今的紙錢,側面反映出華夏文明此類領域的進化有多強,既經濟又實惠,反正肯定比活祭要陽間太多,千百年來深入人心,沒幾個能免俗,只要到上巳節、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期間,十字路口上總能看到焚燒紙錢的人們。
往深了說,七月半鬼節不止是普通人祭奠追思已故亡人的日子,也是民間‘先生’處理一些法事的好日子,而說到做法事,就基本繞不開焚燒紙活。
因為你只要想跟下邊打交道,就得有遞話的。
誰能遞話?
當然是本地城隍土地。
求人辦事都不能一直耍嘴皮子,更何況是求大佬了,只有表文沒有表示,時間久了誰也不愛搭理你。
說到表文,這玩意兒之前已經說過很多次了,但還有個關鍵細節沒有說,就是表文上的焚燒時間要精確到年月日,時辰一般寫吉時,但絕不能今天打的明天燒,否則你那都不是糊弄鬼了,如果有什么突發情況導致當天燒不了,那么打好的表文也要盡快銷毀。
問題就在這。
此時此地,庫房里雖然都是普普通通的紙活兒,但有不少被分成了一堆堆一份份,最上方各有一張黃紙,看內容和落款明顯是表文。
“處理八字的做超拔的破重喪的補財庫的”
眼神掃過一張張表文,可以看出做這些法事的先生有點東西,啥方面都涉獵一些,表文內容都不盡相同。
但唯一相同的是,所有表文的焚燒時期全部錯過,哪怕是最近的日子也是在三天之前。
這種錯誤在行家里手看來簡直難以想象,一兩張錯過了就罷了,十多張表文全部錯過了焚燒日期,并且都沒有被銷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