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縱觀橄欖球這項運動的發展歷程,對于高空進攻的依賴程度愈發嚴重。
從球隊角度,這會讓進攻中更加頻繁的獲得大碼數,提升進攻效率。
這同樣也是四分衛至關重要的最重要原因,畢竟沒有后衛傳球,所有的高空進攻都無從談起。
雖然精妙的傳球,出色的接球,靈活的跑位也是另一種觀賞性的體現。但絕對沒有近身搏殺激情對撞來的更直觀更刺激,而且前者還會無形中增加觀賞比賽的門檻。
而在古早年代,雖然一場比賽得分上雙都是少數,但起碼兩隊在真刀真槍的對撞。
這也是邁克·帕特里克用“原汁原味”來稱形容曼人進攻組戰術的原因。
前兩輪進攻,諾曼人幾乎舍棄了傳球,伊森、蒙斯特、庫珀三個人輪換連番沖擊對手。
而且伊森并未在開球前就選擇具體的跑球人員,只會在開球后根據具體的場上形勢再三選一做出抉擇。往往是防守組重兵壓制左側,伊森就選擇傳右側。右側有人補防,他就突左路,臨場的選擇非常靈活,狼群隊防守組很難形成有效的針對。
即便有兩次還真就蒙對了,又會遇上伊森這個擁有恐怖體質的家伙以一敵二甚至敵三為隊友創造空間。
這一切的原因導致諾曼人跑球進攻的起始階段顯得異常游刃有余。
目前為止,過發球線的概率是百分之百,一打就有碼數。
而也僅僅是兩輪進攻,諾曼人就拿到了41碼。直接將陣線推進至對方半場36碼。前后只用了不到6分鐘。
這個進攻效率,是狼群隊進攻組的兩到三倍,可以說是火力全開。
新一輪第一檔進攻前,伊森對兩位后衛下達全新的指令。
“左路,交叉跑位,庫珀dig(內側橫移),蒙斯特post(直線轉內側內切)。”
替補中鋒短發球,伊森接到遞球后,直接選擇快速向右側橫向轉移,試圖繞過對手的防線。
鎮守右路的防守端鋒這個時候選擇貼身防守,后面還有個線衛選擇時刻部位,再后面還有個拖后的中游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