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嗯,寧晨你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跟我說吧。”
“徐老師,我覺得之前做的充放電循環次數有些少了。50次的充放電循環,并無法準確的對電池的各種能力進行判斷。”
聽到寧晨的話,徐洲微笑著說道:
“寧晨,你說的沒錯,相對于鋰電池實際的使用,實驗中的50次充放電循環肯定是比較少的。
不過我們現在首先研究的內容,是先篩選出最適合與多孔硅進行結合的金屬物質,以及它們之間的物質添加比例。
只要每一種負極材料都進行相同次數的循環,這樣的對比就是相對科學的。”
“徐老師,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樣的實驗思路自然是沒問題的。只是我希望再設立一組實驗,專門對一種多孔硅-金屬復合材料的極限測試,測試它在多次充放電循環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實驗現象。”
徐洲想了想,覺得寧晨的這個提議也是可以接受的。
“嗯,在人手充足的情況下,進行這個實驗肯定是更好的。寧晨,這個實驗伱打算自己做,還是交給學生做?”
“就讓隋楓師兄做吧,以隋楓師兄的能力,完成這個實驗肯定是沒問題的。”
因為這個實驗并不需要太多的細節,只要不停的對鋰電池進行充放電的操作,并記錄經過每一次循環后,鋰電池的可逆容量變化就可以了。
寧晨并不想把自己的實驗放在這種比較基礎的實驗上,畢竟有關秋成同猜想的研究,寧晨也要花費大量的精力。
“行,那就交給隋楓去做吧。那這個實驗就還用我之前做的多孔硅-銅復合材料?”
“嗯,就用那個吧,因為已經做過50次的循環了,之后就直接從51次開始計算了。”
做好了這項實驗的安排,寧晨沒有繼續在材料實驗室參與實驗,而是回去繼續研究秋成同猜想了。
在關鍵實驗現象出現之前,寧晨并無法給出下一步的意見。
而利用大腦仿真模擬的技能,雖然有可能提前預知實驗現象,但畢竟模擬的次數十分的有限,現在還沒到寧晨覺得必須使用模擬次數的時候。
……
隨著研究工作的持續進行,寧晨在解決秋成同猜想第二階段的研究工作中,持續取得了多項重要的進展。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