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應該是原作,閻某自愧不如。原來還可以這樣利用光的效果!活了八十歲,第一次領悟到這一點。妙不可言,妙不可言。” 閻老先生面帶慚愧。 小時候下河游泳,河面將陽光反射到岸邊,就會出現這種動態的波光粼粼,淡淡的,透明的,十分空靈曼妙。 不過這么多年來,這種司空見慣的現象,閻老先生從未想過用到雕刻核舟上。 就好像蘋果成熟落地是稀疏平常的事情,然而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只有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慚愧慚愧,古人值得學習的地方,太多了啊。” 閻老先生愛不釋手,好像這枚核舟是他雕的一樣,滿面紅光,再三觀賞。 看完整體看局部。 看完局部看細節。 看完細節看線條。 看完細節再開始感受創作者的下刀軌跡,從刀痕中感受創作者情緒的變遷,以及思考方式。 開心得像個老頑童。 “閻老先生好久沒這么忘我了。” 齊書記也想把玩觀賞一下這枚傳說中的核舟,可惜閻老先生讓他靠一邊站著,他只能假裝個紳士,跟秦淮說說話。 “不對啊,秦老弟,我怎么感覺……這枚核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奇怪。” 閻老先生孜孜不倦把玩了半個小時后,終于又發現了不對。 扶了扶老花眼境,凝神,翻來覆去瞧了一陣。 閻老先生先生越是把玩,心中的古怪就越是滋生。 這枚核舟,再三確認不是偽造;而且它在燈光下,表現出來的意境攝人心魄,恐怕就是王叔遠的作品無疑。 但閻老先生就是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直覺。 這種直覺找不到根據,就但又并非空穴來風。 就好像一則軼事中記載的那樣: 國學巨匠王國維請廢帝溥儀去家里玩,給小皇帝秀自己淘來的古董,如字畫、金石、瓷器…… 溥儀隨手指了幾件,說這、這、這都是假的。 王國維嚇了一大跳,心說我也不至于眼力這么差?你都沒仔細看,就能鑒別真偽? 后來王國維找同行鑒別,找老板那里套話,果然溥儀指出的那幾件都是贗品。 王國維頓時驚了。 他這種老炮玩了幾十年,都打眼了。 溥儀年紀輕輕,竟然一看一個準? 后來溥儀若無其事的回答了王國維的疑惑:‘其實,我根本不懂你們那些個鑒別的方法、技術,我就是看你那幾件玩意和我家里的那些個不太一樣。’ 這就是直覺。 可令閻老先生抓耳撓腮的是,他有一份直覺,但找不到證據來證明。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