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這套離譜到家的商稅制度當中,實物通過關津渡口時按比例抽取通過稅勉強還算合理,可是民間生產工具、生活資料、文化用品以及嫁娶喪祭物品等直接免稅、工坊店鋪三十稅一的稅率可就純屬是扯淡了。 能開辦工坊和商鋪的是什么人? 反正普通老百姓是開辦不起來的,他們既沒有開辦工坊商鋪的意識,也沒有相應的人脈以及資源。 能搞工坊商鋪的,最起碼也得是像陸十二這種在一個小勢力宗族里掌握了話語權的人才行。 也就是說,鄉賢士紳們才是開辦工坊商鋪的主力選手。 鄉賢士紳們有蠢貨嗎? 有是肯定有的,畢竟大明朝也有四五千萬的丁口數量,鄉賢士紳的數量雖然不太多,但是哪怕萬中取一也足有四五千之數,這么多人當中也難免出現幾個蠢貨。 但是,大多數的鄉賢士紳肯定是足夠精明的,尤其是那些一代商鄉士紳,更是人精中的人精,要不然他們都不可能混成鄉賢士紳。 對于這些人而言,既然朝廷規定民間生產工具、生活資料、文化用品以及嫁娶喪祭物品等直接免稅,那咱們大家伙兒就直接搞這些方面的東西不就行了? 反正朝廷只是免了這幾個行當的商稅,卻又沒規定這些行當的商品售價。 大量的鄉賢士紳們一窩蜂的涌到民間生產工具、生活資料、文化用品以及嫁娶喪祭物品等行當,很快就能通過免稅加提高售價的方式大撈一筆。 撈夠了錢,這些鄉賢士紳們就開始想要更多的權力,再往后就是插手朝堂。 所以,洪武年間的商稅稅率,基本上就是扯淡當中的扯淡,直接扯到了大明朝的命根子。 當然,陸十二并不是很關心洪武年間的商稅稅率,畢竟陸家莊的紙坊、耘地機工坊、蜂窩煤工坊和磚窯都能算得上是民間生產工具、生活資料、文化用品,按照規定屬于免稅之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