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所有的人都看出來了,周青臣打算這么做,但是當他們默許這件事發生的時候,張蒼就已經危險了。 過去那些御史會追著張蒼,對張蒼唯首是瞻。那就是當時大秦帝國所謂的鐵一般御史隊伍,以張蒼為核心,自然執法奉公,剛正不阿。 但是現在御史臺里出現了周青臣后,情況就變化了。 原本就有很多人想要滲透御史臺,權臣們硬剛秦二世,屢屢被他機智的化解,非但他們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讓扶蘇一次又一次的展露自己的能力,收服了一大片人心。 越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臣子們意識到自己的權力已經被大幅度削減了。 若說是過去的話,在秦始皇手底下,秦始皇倒是樂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官吏們基本處于兩極分化的狀態,一支貪污腐敗,忙著怎么肥自己;另一支則截然相反,非法律規定之內的,分文不取,分文不收。如果有貪官污吏,那么就要嚴厲的打擊。 出現這種兩極分化的局面,以及導致后期君子入野、小人猖獗,都和當初秦始皇自以為天下一統,日后天下再也不會有什么災禍了,所以可以驕傲自在、不必再約束自己的心態有關系。 因為秦始皇約束臣子權力的方式,就是讓權臣決斗,他充分給予下屬權力,然后讓下屬的權力通過他們互相之間攻擊,以此來達到消滅。 這種方式固然很精明,一來可以保證自己的權力永遠是至高無上、自己的地位獨一無二;二來通過充分下釋皇帝權力,這樣就可以分擔自己的任務。 因為秦始皇每天批閱的奏章就要達到幾百斤重,如果秦始皇再不放權下去,他就要自己累死了。 于是大秦帝國在本來就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在秦始皇的授意下,臣子們忙活著權力斗爭。 根據竹書紀年,秦始皇在位時期,他更換的丞相不在少數,一共有五位。 其中兩位在歷史上竟然沒有留下半點痕跡,還有就是秦始皇的皇后,也在歷史上銷聲匿跡。 一國的君王,居然不立后,這種違背祖宗、被天下叱罵的行為,秦始皇不可能故意去做。 唯一的可能是當時的皇后,可能也參與了其中,恐怕歷史上的公子扶蘇還真的就是嫡長子。 總之因為秦始皇執政初期對局勢的錯誤判斷,允許朝臣們大肆權力決斗,這不僅極大地破壞了朝廷政治生態,使得臣吏們忙著站隊爭權奪利,錯失了掌控大秦帝國基層的絕佳機會,反而讓六國逃亡貴族有機可乘。 秦始皇在最該籠絡人心的時候選擇了暴政,竟然讓一群失去了土地和仆婢的落魄貴族在逃亡的過程之中拉攏了民心,簡直是讓人感到可笑。 總之在過去秦始皇執政時期造成了一些臣子權柄過大的問題。 但是當伴隨著秦二世上位,過去那一套臣子權力決斗就行不通了。 為什么,因為目睹了秦始皇執政種種錯誤給大秦造成巨大不可挽回損失的秦二世,他想要規避那些發生過的錯誤, 秦始皇是鼓勵并且自己一手支持、乃至于會策劃權臣斗爭的人. 到了秦二世,經歷了那些事后,扶蘇自然非常抵觸,所以他最不希望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親人去達到目的,還有就是利用臣子權斗保證自己的超然地位。 臣子權斗對天下沒有半點好處。 在扶蘇這種思想意識影響下,他的執政理念就是天下要想一,朝廷就得一。 從他執政以來,所有臣民都會發現一個非常巨大的變化,那就是臣子、民眾全部都歸附于他一個人。 不是所有的大臣們、民眾都變好了,而是所有的大臣們、民眾都不會去和我們的秦二世作對。 至于大臣回家會不會欺負自己的糟糠之妻,鄉民在一大家子之內兄弟會不會互相欺負,公婆會不會欺辱兒媳……這些,誰又說得清呢。 自秦二世繼位,朝臣們清一色的都變成了忠君之士,個個都忙活著手頭的公干。 這幾乎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大好事,照這種局勢,如果秦二世能夠把這種仁政再推行個五年,哪怕是三年。 那么那些沒有權力的老百姓們,他們的精神面貌也將產生巨大的變化。 一如前面強調的,權力雖然自下而上,可是社會風貌卻是上行下效。 如果朝堂上的臣子各安其位做好了自己的本分,那么吏民百姓們肯定也會守規矩。 如果上層不想著越權,那么庶民會想著要去別人家的菜地嗎? 這只是個比喻。 但是這種一片大好的形勢,只是針對于秦二世和天下無權之民來說是有利益的罷了。 對于臣子來說,過去他們的權力是可以膨脹的,雖然自己只是個市監,但是自己的權力運作一下,可以滲透到軍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