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秦攻打兩廣地帶之時,能戰的適齡青壯年大致在五萬人上下。
所以秦國的史書上,在記錄這件歷史大事的時候寫著,“西甌軍人數僅及秦軍十分之一”
但是不管怎么樣,秦軍的兵力是占絕對優勢的,秦軍為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惜代價的。
兩廣自然好拿,可是攻打嶺南,可就是另一回事情了。
秦軍的四路40萬大軍雖然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但是戰爭的過程卻令秦軍感到了戰前從未想到的艱苦和壓力。
在戰前,秦軍考慮到了糧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考慮到了南方炎熱的氣候對于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軍士兵的不適應。
集體的智慧總是超越古今,即便沒有穿越者扶蘇,他們也能夠打下百越,只是要付出昂貴的代價――比如讓秦國滅亡!
秦軍到了嶺南后才發現,戰場環境的惡劣以及敵軍的強大實力與超乎尋常的頑強抵抗精神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
以西甌部落為主力的軍隊的頑強抵抗,甌雒軍在首領“譯吁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兇悍慘烈的激戰,秦朝大軍步步艱難,節節受挫,損兵折將,遲遲不能進入廣西及越南。
在戰爭中,甌雒軍在首領“譯吁宋”戰死后又馬上另選了新的首領,并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
這種頑抗之心,簡直讓秦軍害怕,因為他們比楚軍都要頑強,寧可死,也不要投降!
甌雒軍甚至不惜隱匿深山與野獸為伍,至死不投降秦軍,并且不斷對秦軍部隊進行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
秦始皇被迫命令征調大量民工開鑿靈渠,這才溝通了湘江和漓江水系,確保了秦軍的糧草運輸。
另外秦軍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炎熱的氣候,秦軍士兵多為北部人,大部分都為今陜西、山西、河南等地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斗力。
甌雒軍這時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大致在大戰第四年的時期,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軍大敗。
秦兵伏尸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也在今廣西中部一帶被一支西甌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
士兵們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雙方一直處于相持對抗的局面。
這就是這四年里,南越將士的狀況。
若非風里雨里,便是饑中餓中;不是刀光劍影之下,就是亡命逃脫之中。
士兵們整日戰戰兢兢,在憂傷和恐懼之中死去的都有不少人。
當時秦軍陣亡人數在30萬人上下,剩下的10余萬人全部退到廣西的東部邊界一帶,但是甌雒軍的傷亡同樣十分慘重,也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而且一對峙就是3、4年時間。
對于此時不需要忌憚任何人的秦始皇來說,在他看來,哪怕用這五十萬秦國將士的命去換廣大的長江以南區域,那也是值得的。
所以,嬴政根本沒打算就此停下!
他派了他的兒子過來監軍,給將士們打氣。以圖謀實現他的諸多政治目標。
消解扶蘇在咸陽城的影響力,利用扶蘇的影響力啃下南越這塊骨頭到時候來個一石二鳥,一來保住了他的繼承人,讓他晚點繼位,同時給扶蘇軍功;
二來嬴政可以在咸陽城高枕無憂做皇帝,而百越戰爭一旦被扶蘇打贏,那么功勞將是嬴政的。
這會極大的提升嬴政的威嚴!
嬴政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他跨不過去的坎,沒有他滅不了的國!
極其聰明睿智的嬴政在趙高、李斯等人的臣子作為下,很早就養成了把臣子的功勞歸在自己頭上的好毛病。
所以嬴政是寧可犧牲全體將士,也要吃掉百越。
其實,嬴政始終都是那個嬴政,他過去沒有多么偉大,后來也沒有昏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