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聽過《春秋》嗎?”
“看過《易傳》嗎?”
――
驛館雅舍之內,當孔子的第八世孫孔鮒抵達臨淄第六天時。
一個年輕的秦士忍不住戲弄一下這位孔子的傳人。
作為一名秦國虎賁衛,居然看守了一次大名鼎鼎的孔子后世子孫。少讀商君書,長讀韓非說,在秦人的眼中,儒家就是異端。
“先生為什么之前不肯來我臨淄,現在卻到了我臨淄城中呢?”
“面對流言,只有行動可以破除它。”
士卒捋捋須,這說了和沒說一樣。
“我聽說此前先生居住在魏國,魏國和我秦國交戰,為什么當時先生不挺身而出呢。先生既不幫助魏國,也不幫助我秦國。那時候先生也是待在家里撫琴嗎?”士兵捋須。
這時其他大秦士也紛紛走了過來,調戲孔子后人,回去之后夠他們吹牛皮。
于是百年之前,眾人圍著孔子團坐,虛心問道。百年之后,秦士圍著孔子后人,專門嬉笑他們。
孔鮒,生得高大,孔武有力,身配長劍。
作為孔子這位舉世無不贊譽的圣賢的后人,孔鮒一出生就已經背負了許多常人羨慕的東西,比如家世、名望;當然,他也不可避免背著許多重擔,比如外人眼中對他的期許,對他道德上的要求。
只是作為孔子真正的后人,孔鮒早就克服了這些東西。
他沒有在意過自己這樣的家世,只是認為自己不過是孔子的嫡親孫子而已。
比起這個,更重要的是他是孔鮒。
孔鮒對外也經常這么說。
正是這樣的心態,讓他贏得了周圍的尊重和理解,也吸引了很多有名望的人。
比如此刻寄居稷下學宮的那位陳姓男子,就是孔鮒的好朋友。
當初陳余說要去請的好朋友,就是他。
反正兜兜轉轉,還是到來了。
孔鮒被秦人圍坐,也沒有懼怕,也沒有表現出不耐煩。
“君子不得其時,要靜靜等待,退以修身,以儉養德。等到時候到了,才該出來。”
若是君子不得其時而出,只會傷害自我。再說了,我若是出去,你們秦人恐怕有不少要死在我劍下。
孔鮒心中暗想。
年輕焦躁的大秦士們,看到孔子后人真的很有教養、很有禮貌之后,再看看自己一個個蹲的蹲,搭肩的搭肩,他們紛紛感覺自己的行為很差勁。
因為對方過分的高潔、禮貌,飄然出塵,反而讓這些不愛講禮貌禮儀的家伙們一個忍不住動了壞心眼。
另一個大秦士忍不住問,“聽說當初儒家大師荀卿來到了我秦國,昭襄王禮遇了他,但是卻沒有重用他。這是為什么呢?”
孔鮒坐在席子上,望著眼前這個秦國偏左發髻的士兵,他的臉上有著一塊很大的黑斑。
孔鮒先是笑了笑,隨后對他說,“未曾聽聞昭襄王之竟然為士卒也。”
這臉上有黑斑的士兵一臉迷茫,“我非昭襄王之后啊。”
“汝既非昭襄王之后,更非昭襄王其人。關心詢問這件事做什么呢?”
士兵的頭發和眉毛頓時豎直起來,他的拳頭捏得緊緊地。
孔鮒呵呵笑著,根本不在乎這個士兵。
這位士兵見到他如此無畏,且又無所謂的心態。
臉上的憤怒最終轉為不甘和委屈,攥緊的拳頭也慢慢松了下來,豎直的眉毛卻不曾低下來。
要不是這個人是太子貴賓,他非砸死他不可。
這位優秀的大秦士,作為虎賁衛,他聽過太子不少事跡,也見過不少扶蘇的名場面。
太子常說,別生氣,誰先生氣就輸了。
所以他干脆一屁股坐在了席子上,對著孔鮒說出了這樣的兩句話。
“哼――孔子是傻子,他的后人是騙子。”
“我看儒家,也就只會吹噓騙人了,什么齊家治國,不過是騙人的東西。”
孔鮒聞言,確實是怔了一下。
秦士則捧腹大笑。
只是孔鮒再抬起頭來看著自己,他的眼神已經完全變了。從剛才的敷衍變得怒意滿滿。
但是其他秦士也注意到了,孔鮒的眉毛始終是舒展的,手掌也是攤開的,他還是和之前一樣溫和有禮。
這就顯得孔鮒像是一只被人踩到了尾巴的老貓,只敢低聲貓叫,其實一點能耐都沒有。
眾人看到孔鮒臉色黑了,他們十分高興,這就準備走了。
但是孔鮒卻忽然拔出劍來。
“你要做什么我們可要稟告太子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