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原來是這樣。不瞞武成侯,此番李信前線兵敗,固然有許多臣子主動在寡人面前請罪,寡人并沒有責怪他們?!?br>
“那是因為寡人知道,此番罪在寡人。只是如武成侯所言,武成侯早就預料到二十萬伐楚必然兵???”
嬴政最氣惱的就是這個事。
扶蘇和王翦都知道嬴政讓李信帶二十萬兵馬去打仗一定會遭遇失敗,然后他們就眼睜睜看著去犯這個大錯。
“古有比干,剖心勸諫紂王,紂王固然不從,可是比干秉持臣子忠義之節。若是有人明知君王將要犯下過錯,卻只顧著自己,這又該如何論斷呢?”
王翦雖然老了,滿臉的斑點,可是眼神卻格外的明亮。
王翦忙道,“李信已經敗了,這個時候再去計較過去那些事,絕不是大王的作風。況且比干乃有氣節之大臣,王翦不過是一介俗人,危難之際,只能顧得上保全一家大小的性命了?!?br>
王翦也是用了心思,他不說二十萬兵敗,只說李信敗了,絲毫不承認這是嬴政決策有誤的事情。
有些話說一半就夠了。
王翦十分清楚嬴政的個性。
有人說嬴政對待手下非常好,有人卻說嬴政非常薄情寡義,刻薄寡恩。
都說是兩面評價。
其實他們出發點就錯了。
君王的為人本來就和普通人不一樣。
如果非要說嬴政的為人,那是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所有的事情,全部都在他的一念之間。
如果嬴政覺得你這個人可信,那么就會無限的信任你,給你各種好處。可是如果這個人一旦惹怒嬴政,對于他來說,就是把碎尸萬段了都不解恨。
所以很多臣子拼了老命的討好君王,原因也在這里。因為君王這種特殊生物,你一旦讓你起了厭惡你的心思,旁人也許就輕輕放過,但是到了君王這里,就變成了天大的事情。
旁人覺得不至于的事情,到了君王眼中,那卻是足以上升到任何高度。
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就在這里,君王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深諳此理的王翦,他自然明白在這種關鍵時刻如果觸怒秦王,日后引發的絕對是殺身之禍。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