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眾人看到坐在上座的項燕威嚴肅穆,氣勢威嚴,一個個自知才能不足理虧,便漸漸都不敢說話了。 宋義見狀,心中也是十分不爽,可是他始終沒有辦法。因為大將軍項燕手中才持有兵符,他若是不同意自己的看法,就算自己說再多、說得再好,說得再對都沒有意義。 見到否決了宋義的主張,其他將領便立刻追上去問。 “那以大將軍之見,我們難道有二十倍之兵力于秦國,卻不能戰勝他們,拿下楚國?” 項燕不疾不徐,仍舊冷靜鎮定,“那可未必。我軍自有優勢,只是若以攻占宛城為目標,未免顯得我楚人鼠目寸光。這攻占宛城只是第一步。” “縱使秦太子年輕氣盛,可是你們不要忘記了,這次我與他一同出征的還有兩位副將。這兩個副將都是在年輕一輩的將領。” “一個是深受秦王信任的將門世家之后,一個是曾經追逐燕軍數千里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猛將。蒙恬和李信皆少壯,二人都渴望盡早建立功業。” “副將蒙恬,此人是將門世家之后。其父蒙武多年征戰,功勛卓著。父親貴為秦國徹侯。年紀雖輕,卻有謀算。據傳他和秦國太子的交往密切。這個人是勢必會聽從秦太子的話的。” “李信則剛猛勇敢過人,在秦軍之中聲威漸漸趕超秦將王賁,從他多次參與的戰事來看,此人好勝之心極強。” “既然是好戰之徒,自然該做先鋒,率領先遣部隊盡早迎敵。縱使秦太子自以為他謀略高明過人,想要來個以守為攻,可是以右將軍李信的個性,他豈會坐得住。” “據我所知,此次隨軍作戰的將軍,整體年紀都比較年輕。年輕人,火氣大,性子急。這就是我們的機會。” “時至今日,我軍兵臨城下數日,按理說秦國的太子和守將都應該早就知曉此事,將軍李信勢必也已經知情。可是至今為止,我們卻連這個好戰求功的年輕人的面都沒有見到。” “這就要貿然攻城,實在是荒謬。” 至此,眾將聽了一番分析,了解了局勢,一個個都用佩服的目光看著項燕。 “如大將軍所言,這大破秦軍的關鍵,就在于這個右將軍李信。” 項燕繼續道,“宛城勢必要打,不過我楚軍一定要贏得漂亮,不能以我軍二十萬兵力與秦軍死拼。若是以巨大的傷亡為代價,攻下宛城,只會挫傷將士們的士氣。” “我已經決定派遣幾個嗓門壯漢前去城門下喊話,請秦國的太子出城迎敵,與我軍交鋒。如若他們不聽,便是言語辱罵,務必要激發秦人好戰之心。” “這秦國的太子,一肚子的鬼主意。我料定他是布局引我楚國率兵主動出擊,以破我楚軍地理之便。可是他卻忘了,他年紀輕輕,沒有勝績,隨便軍中生出一些流言蜚語,就能讓他被動受制。” 項燕一番安排部署后。 此后每天早中晚,各有十幾個膘肥體壯的壯漢站在城門下喊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