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那就讓秦國休整一年。原本連年征戰,國中就人困馬乏。” 嬴政聞言雖然惱火,但是他把扶蘇當做臣子一樣看待時,反而就忍得住這股怒氣。 “那你知不知道,如果寡人現在不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帶兵去攻打楚國。楚國就會趁著我秦國休整之時,對我秦國發動突襲。據寡人得到的線報,楚國如今已經在這樣做了。” 不知道為什么,當后人讀到某一段歷史時,總是用非常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他們很少能夠看到事情的全局全貌,當看到某個歷史事件上出現某個人的名字,如果成功了就認為這件事都是事件主人公的功勞;如果失敗了,那這件事就是這兩個人的過錯。 事實卻并非如此。 并不是嬴政要急著攻打楚國,而是楚國做足了準備,而秦國朝著三個方向發動對外征伐的戰爭,早就消耗了秦國內部大半的積蓄。 現在是楚國是攻打秦國。 而嬴政根本拿不出那么多兵力來。 扶蘇還是堅持道,“四十萬兵力,一年時間,楚國就會成為秦國的疆域。而花二十萬兵力,去了楚國必敗無疑,非但如此,我秦國還會精銳部隊損失殆盡。” “等到攻打楚國失敗,楚人勢必驕傲,士氣大漲,到了那個時候,攻打楚國,就得舉國之力。到時候再攻打楚國,就需要五十萬、六十萬,甚至更多。” 單是聽到一個敗字,嬴政就已經心亂如麻。 而扶蘇還說了這么多可怕的后果。 “你沒有帶過兵,你怎么知道四十萬兵力攻打楚國就一定能勝利,而帶二十萬兵力攻打楚國就一定不能成功呢。” 嬴政望著扶蘇,他仿佛看到了繚在自己眼前。 “李都尉將兵二十萬伐楚,以少伐多,勝算并不大。” “可我是秦國的太子,我的母親是楚國的公主,如果我去帶兵,攻打楚國的戰線后方必然穩定,而前方戰事也會因為是我堂堂秦國太子親自帶兵,所以士氣大振。” “我可以讓四十萬的兵力發揮出六十萬兵力的效果。但是我做不到拿二十萬士兵去對抗百萬人口的楚國。” “我無能也。不及李都尉。” 殿內一片靜默。 李信只是側目望著扶蘇,太子真的年僅十六。他怎么面對大王的逼迫還能保持地如此冷靜,而且他說的句句都有很有條理,反倒是自己現在冷靜下來,沒有之前那樣的信心和底氣。 李信本來就心虛,現在反而被太子公然的一句,‘我無能也。不及李都尉’給震懾住了。 就是趙高也呆住了。他知道太子才華橫溢,但是沒想到他有這么高的軍事天賦。談論對戰場整體形勢的考慮和把控時的氣場根本不輸給朝中那些燕然大將。 嬴政望著扶蘇,也是半天說不出話來。 “這么看來,這件事需要由朝臣共同商議了。” 朝議? 讓大臣們在自己和李信的方案之間選一個。 “謝君父給兒臣機會。”扶蘇眼中閃著光。 突然忘記了,之前有很多關于嬴政和昌平君的矛盾沒寫出來,為了趕進度,后面只能插敘著寫了。唉,我這個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