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內閣九人很快來到華蓋殿。 朱伯圻說:“宣旨,讓百姓們都不必如此這般,先皇有過遺命,不可過分擾民,也叫百姓不必如此鋪張浪費,多留些糧食自家吃,便是對先皇最好的祭祀了。” “遵旨。” 內閣眾臣拱手應道。 朱伯圻又說:“待百姓祭祀完畢,就按先皇遺詔,火化遺體,鑄成十二金人銅像吧!再在紫金山鑄一單獨銅像,也留于民間百姓祭祀之用。” 另一邊,南京外城的大報恩寺。 鴻臚寺藩館的法國使節弗蘭克,時隔多年,他又來到了中國。 國與國之間,從來都不是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就像沙俄的新女皇能摒棄前嫌,跑來腆著臉跟中國議和,請求恢復通商。 法國在歐洲也逐漸意識到了英國人的威脅,他們也開始力求恢復中法關系,至少不可繼續敵對,從而遏制英國人在遠東的發展,并且吸納中國在殷洲的殖民力量,一起共同對抗英國殖民力量。 弗蘭克這些天已經看到了南京的“盛況”,不由心中感觸良多,他提筆就給自己的國王寫信:“時隔多年,我又回到了中國這片土地。可惜的是,那位仁慈偉大聰明睿智的中國大皇帝,已經于去年的十二月病逝在了他的都城。中國大皇帝極為受到自己的臣民們愛戴,許多都城附近的村民百姓,全都自發前往都城,為其痛哭吊唁……” “而且,據說這還不是所有,在全國還有更多的臣民,他們趕不到都城,所以只能就地在當地吊唁他們的皇帝。這位皇帝也是偉大的,他甚至已經預料到臣民們的吊唁哀悼,提前留下命令讓臣民不必過于悲痛。還勒令自己的繼承人,不可因為他的葬禮,而驚擾民眾,動用國家的財政……” “不,我說的可能不太對,中國大皇帝甚至沒有屬于自己的葬禮,他選擇了將自己的肉身火化,制作成十二座雕像。放到帝國的十二處邊疆殖民地,供帝國的臣民頂禮膜拜,這是何等偉大而寬闊的胸襟……” 寫到末尾,弗蘭克自己在心中加上一句:‘等回到法國,我一定要將其寫成英雄的傳記,記錄中國大皇帝偉大的一生。他一定會受到法國人民的追捧,一定會大賣的!’ 南京城民百姓自發的吊唁活動,真的驚呆了留居在大報恩寺藩館的列國使節。 就算是歐洲霸主法蘭西,也從未見識過國王去世,百姓自發前往朝拜吊唁。 這是何等的威望,民心所向都完全不夸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