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朝鮮雖然從漢末三國時期,便長期在使用漢字作為常用字,但他們也并非沒有自己的文字。
朝鮮文字也被稱作諺文,又叫訓民正音,聽名字就知道是模仿明朝的,也的確是明朝前期被創制。
并且,為了推廣朝鮮諺文,那位創制該文字的世宗大王李,不僅提倡舉國士族積極應用諺文,還將其作為科舉必考項,印入朝鮮錢貨進行流通。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朝鮮舉國上下,一致反對推廣諺文,各級官員紛紛上奏勸諫:漢字在朝鮮由來已久,若是突然改換,恐怕國家就會生大亂。
李略微堅持,發現阻力太大,最后便不了了之了。
不過諺文倒是保留了下來,只不過只在朝鮮的兩班貴族推廣,就像漢語也只有朝鮮士紳會說會聽。
這才是大明敢去吞并朝廷大半國土的底氣,整個國家都在使用漢字,穿著漢冠漢服,甚至士紳階級也普遍都會說漢語。
屆時連改土歸流,移民換血……移民還是要移民,但地區換血、改土歸流倒是不必。
不僅是往朝鮮半島移民,還要把朝鮮半島的百姓士族,大量遷往樂浪內地和黑龍江中下游沿河地帶。
開城府。
明軍將這里圍困,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天。
這十天里,除了故意放出幾支往漢城報信的開城朝鮮兵外,王宗談完全沒有絲毫要進攻開城的意思,反而在不斷收編那些農民軍,并許諾戰后賜予他們土地,不會不管他們。
這些農民軍對于朝鮮官府已然不再信任,但大明爸爸的話,他們還是將信將疑。
畢竟有那么一層光環在,而且明軍強盛,也沒哪個農民軍首領不長眼,他們連孱弱的朝鮮官兵,打的都夠嗆。
王宗談很清楚,就這么強行硬割朝鮮的土地,便是泥人也有三分火氣。
那就用武人的辦法,咱們先各退一步,大明軍隊與朝鮮官軍先正面打上一場。
等打完了,那割地求和的事也就好談了。
還別說,是個講究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