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馬島太窮了,按日制這里的石高產出只有一萬石,也就是不過來五千畝地產。
就算放到后世,依靠外貿輸入進口糧食,也只能容納不到四萬人口。
因此大明拿下對馬縣,只打算在此駐兵一百,太多的話軍糧負擔太重,只要耽羅縣屯駐一支海師,就可隨時策應對馬島駐軍,并且還能防備朝鮮、日本。
對馬縣人口太少,倒是不必全部移民換血。
所有一切還是照舊,原來的對馬藩主宗氏為知縣,其余家臣則按照原來職權,就地轉為縣衙屬官。
但有三件事卻是必須做好!
徐以升說道:“對馬縣今后不論知縣官吏,還是縣中百姓,一律必須改為漢姓,而且也要衣著漢冠漢服。朝廷派來的對馬縣丞和縣衙署吏,都會協助對馬縣令妥善安排。還有,對馬官民今后也要開始學習漢話漢文,朝廷會在其后,陸續往這里派遣學官、先生,原有對馬縣學必須改制??h學里的日本先生,要么一起改漢名,落戶對馬縣籍,要么就遣送回日本?!?br>
改姓、易服、漢化,這是內閣商定的方案,其實就是抄老朱當年的作業。
對馬先地處朝日要沖,不可能真的讓這里都是日本人,而且移民這座小島進行換血,成本也太高,索性直接將島上百姓先行漢化。
反正只要這三件套一整,過個一兩代,島上官民沒人會再認為自己是日本人。
而對于這套朝廷政策,已經接受知縣官職,并且還有港口巡弋的中國軍艦,這些對馬宗藩索性也徹底放開了。
宗氏家族本來就是單姓,這也是為了方便與朝鮮交流貿易,今后直接保持原樣就行。
其余家臣武士,同樣各自看著改名,而且日本名字改起來也簡單,直接姓氏中隨便去掉一字。
比如井上三郎,直接改成井三,通俗易懂。
而島上藩學,大明朝廷要派遣漢人學官到這里,對馬宗藩這些人反而還更高興。
因為藩學不用他們貼錢了,從九州島延請日本儒學先生可是很貴的,尤其對馬藩又一直被九州諸藩排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