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后兩者都屬于朝廷官府承辦項目,不僅南京的幾家書店,就連全國各地府縣,基本都要長期在書店里掛上,而且是先賣出再給錢。 艾德豪的日記,自從來到中國,就幾乎每天都在挑燈夜戰(zhàn): “我本以為中國的皇帝陛下是一位英明的雄主,但我想錯了,對方分明是一位優(yōu)秀的哲人君主。聽我的中國翻譯說,他解放了中國被禁錮千年的女性,并且還廢除了奴隸制……” “天哪!我都不敢想象,這是何等寬廣的胸懷。一位帝國的皇帝,居然主動廢除了奴隸,在這個國家,即便是平民,也能享有與貴族平等的社會地位。這是何等的進步,若是聯(lián)合王國曾經(jīng)的君主也能如此,那也許我們就不用反抗國王……” “不過,光榮的革命,雖然沒有帶來死亡與流血,卻依舊保留了國王,還有他的王權(quán)。也許,我們應該向中國皇帝學習,學習他們的制度,學習他們的政治改革,我們的國王……哦,還是不要提那個家伙了,那是一個連英文都不會說的日耳曼人……” “中國的陛下還非常重視科學與數(shù)學,雖然我沒能看到那臺傳說中的紡紗機,但據(jù)說這就是中國大皇帝的支持下,才研發(fā)成功。有如此英明的君主統(tǒng)治,這里的平民、商人真是幸福。而且,大皇帝陛下也十分重視本民族以外的所有人種,還為此構(gòu)建了一套字典翻譯體系。我覺得,王國或許也可以對此進行學習,或許就能消弭蘇格蘭、英格蘭、威爾士之間的矛盾……” 如果說,艾德豪來到中國時,只是單純驚嘆于中國的強大。那么現(xiàn)在,他就是由衷贊嘆中國皇帝的開明。 甚至于,他還想著回國或許也能參考中國的改革模式,在英國也來一場變革。 不過,這很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英國就沒有那樣的條件。 前面的都不說了,就只說蘇格蘭、威爾士問題,這兩個可是直到后世都沒有解決。 而且,兩方與英格蘭真正的矛盾,不在于人種,而在于利益上的糾紛。 蘇格蘭大概是三十年前與英格蘭合并,威爾士則要更早一些,但不論哪個,與英格蘭合并,本質(zhì)上都是為了利益。 因為英國人承諾,會帶給蘇格蘭、威爾士更多利益和財富,所以這兩位才同意,與英格蘭合并,組建的聯(lián)合王國。 包括后面的愛爾蘭,也是在英國人真的賺到了錢,然后就趁機蹭著日不落帝國的高峰車上車。 就是如此的樸實無華! 所以,后世英國才會爆炸,因為這種靠錢來綁定的國家體系,一旦錢的來源斷了,整個國家也就轟然倒塌。 整個英國本質(zhì)上來說,壓根就是一棟沒有地基的華麗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