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能是他晚年,也可能留給兒子去解決。 但必定不會再是文官體系一家獨大的兵部,而是文武共同為官,還要帶上都督府一起玩。 明初一直到堡宗之前,明朝的兵部都不是文官一家獨大,真正起因在于堡宗的爛仗,各種意義上的爛仗,致使大明精銳喪盡,武勛、將領一波送沒了。于謙會死不僅僅是迎立了代宗,還在于武勛殘部的反撲,因為于謙為了保住北京,不讓南明提前出現,不得以讓文官快速侵蝕武勛權力。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到手的權力,文官集團怎么會吐出來,那就只有于謙去死,武勛發泄開心了,文官也能掌握大權,然后舉國徹底爛透了。 嘉靖年間,總算有文官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著手亡羊補牢,還起到了一定成效,一直到隆慶開關前,大明邊軍的戰力也是碾壓蒙古韃子,甚至不少邊關將領時不時就帶兵出去打秋風,搶劫草原上的蒙古人。 只可惜,前明的中央財政很快頂不住了,之后就有了隆慶開關,俺答封貢,邊境戰事消弭,兩邊都能互市貿易,邊軍裁撤,徹底拉胯。 不過,大明新朝倒是不必擔心這些問題,前明出問題在于軍戶衛所的崩盤,還有前明的中央財政本身就不支持這么玩。 但大明采取預備役制度募兵,這就保證了兵員的供應,而且新時代的軍隊,已經開始逐步火器化,又有新政作為財政支持。 除非到了王朝末年,否則軍隊上面,應當是不會出什么大問題。 而且,北京的中軍都督府不會與其它都督府那樣裁撤,屬于常駐機構。 如此,不僅北方出現叛亂,北直隸可以隨時統籌調兵鎮壓,可以為朝廷財政節省錢糧。還同時保障了北京失去首都地位,大運河也在逐步失效后,不會再迅速衰退。 北京經過幾年的恢復,如今人口總算超過了百萬,正在向兩百萬看齊。 雖然比不上南京,但這已經不錯了。 …… 南京,敕造鎮國公府。 這里也是大明首輔王禮的府邸,屬于皇帝御賜,而且還是從原來基礎上擴建改造出來的。 雖然大明新朝規定,南京各大部院的官員,都要統一住在官舍。這樣既方便官員平時上下班,也能在出事的時候,及時找到對應官員。 但王禮到底是大明首輔,也是大明新朝首任首輔,而且年紀也已經不年輕了,不可能真的住在官舍,光是首輔和國公的體面上就有些過不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