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就是名望了,任誰都無法拒絕。 而且,實際上大明新朝國史院,這修史成書的速度,已經(jīng)算很慢了。因為蕭仁方一直都在逐文核對,還要呈遞皇帝批閱修改,去掉那些明顯不符合實際,卻又吹捧皇帝的。 前明修《元史》也就用了不到一年,還用上了走訪調(diào)查的時間,而其他各朝修史同樣也都在幾年到十年。 大明新朝修的《明史》本就已經(jīng)差不多修完,至于為何滿清一直過了十年后才正式成書,前后歷經(jīng)九十多年,堪稱歷朝之最。 只能說,難怪后人都鄙夷《明史》的準確性。 朱怡炅說道:“《明史》、《清史》既已成書,那國史院今后便與禮部、戶部協(xié)同,共同修訂《中華字典》吧!” 此《中華字典》非彼《中華字典》,而是廣義上的華夏中國各民族通用字典,肯定不止一部,例如苗漢字典、瑤漢字典、壯漢字典……等等。 現(xiàn)階段成書的也只有瑤漢字典和壯漢字典,苗漢字典還在編纂過程中,主要工作內(nèi)容就是尋找這些少民語言文字中,與漢字漢語相似,實在不能相似,那就直接翻譯同化。 這項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禮部長期在做,現(xiàn)在國史院修完了史書,倒是可以稍微空出來一些時間,去配合禮部與戶部修訂各族的《中華字典》了。 這件事迫在眉睫,廣西、湘南、西南等地還好說,廣西壯民本就高度漢話,湘南、西南要么長期戰(zhàn)爭,消耗了大量人口,要么就干脆是土司自治,只是逐步改土歸流。 但廣南的越族就不好說了,這里雖然已經(jīng)被大明實際控制,而且受到中國文化體制影響很深,但這里的百姓九成九還是越族百姓。 漢人往這里移民的速度很慢,就算移民了,一時間也難以融入,基本就是漢人是漢人的村鎮(zhèn),越族是越族的地盤。 朝廷搞的鼓勵通婚政策見效很慢,不僅是漢人不愿意娶這些廣南“蠻夷”,還在于兩邊語言不通。 這就導致漢越矛盾頻發(fā),很多時候都不是廣南官吏故意挑撥,純粹是語言交流障礙帶來的問題,而廣南官吏進行調(diào)解處理的時候又不可避免帶有嚴重傾向性。 甚至這都不是在故意歧視廣南百姓,朝廷在西南等地的官吏,同樣選拔、提拔那些地方吏員,也往往更看重漢人。 只不過現(xiàn)階段少民吏員很少,而廣西這些府縣,壯民為主的少民高度漢化,他們生活的地域大多都是壯民吏員,所以就算傾向漢人,也總能留給壯民不少機會,問題并不突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