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農院-《康乾盛世,我吃定了!》
第(3/3)頁
對于這道軍令,諸將、參謀都沒有什么意見,出兵大事肯定是要請求朝廷定奪的。
而且四川地廣人稀,也需要朝廷來提供軍糧輜重,四川這邊最多只能籌措先行開拔的糧食。
主意敲定,各部將官紛紛下去準備,沈明章則跟著鄭定瑞一起,去見四川巡撫,商討聯名上奏事宜。
……
南京,紫禁城。
川藏那邊的情況,朱一貴暫時還不知道,他此刻正忙著召見農院的官吏。
農院作為大明科學院下屬機構,早在科學院設立之前,就已經存在,只不過后來隨著科學院一起改組并入。
這并不稀奇,凡是王朝開國,或是糧食產量跟不上,都會設立農官,目的便是勸課農桑,開墾新田。
歷史上,雍正也曾設司農官,并針對清朝農業生產技術進行改良,還給予農事官吏豐厚獎賞。
可見,就算雍正年間的清朝,糧食產量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充足,要不然也不至于都要復設農官,提高糧食生產技術了。
農院主官名叫黃旭,與院長黃五同姓,可能也有些關系,畢竟兩人籍貫都是福建人。
黃旭先是恭謹拜見皇帝,隨即便迅速遞上一封奏章。
奏章的頁數很厚,與其說是奏章,倒不如說更像是一份實驗數據報告。通篇沒有任何華麗辭藻,全是大白話,而且還用到了大量數據作為參考記錄。主要論證的便是《農政全書》中,關于種棉翻稻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農政全書》的作者大家應該很熟悉,便是大名鼎鼎的徐光啟,這本書成書于前明萬歷年間,也是中國五大農書之一,并且還是集齊前人之大成。
無論北魏《齊民要術》,還是元朝的《農書》,基本闡述的都是農業生產,屬于純技術性農書。而《農政全書》不同,不僅有農業技術,還提到了農政舉措。
種棉翻稻之法,便是出自《農政全書》。按照書中原話來說:“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種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潰爛,土氣肥厚,蟲螟不生。多不得過三年,過則生蟲。三年而無力種稻者,收棉后,周田作岸,積水過冬,入春凍解,放水候干,耕鋤如法,可種棉,蟲亦不生。”
簡單翻譯成人話,就是前兩年都種棉花,第三年改種水稻,不僅利于土地畜肥,而且還不會害蟲病。就連第三年沒能力種水稻的,也都給出了解決辦法。
具體原理,到了后世都沒琢磨出個所以然來,最后只能歸類為,這稻棉輪耕法,改變了自然環境,從根源上抑制住了病蟲害。
后世新中國,那段不能說的三年,也曾專門研究論述過稻棉輪栽,還一次性拿出浙江12萬畝稻田作為試點。并且提出不能施肥太多,否則水稻就會徒長倒伏而歉收。
徐光啟的確是個天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