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于長春堡郭爾羅斯部蒙古的安排只是后話,而且別看他們現在如此聽話,但只要明軍在草原稍微吃了敗仗,這些二五仔馬上就會叛亂捅刀子。
于可成帶兵深入科爾沁草原,沿路又相繼收服數個小部落,人數大多都在千人左右,有些甚至只有數百人。
要換做正常時候,草原邊地雖會有小部落來放牧,但也不會如此密集,而且幾乎緊貼著長春堡。
這明顯是受到了草原戰事影響,所以朝遼東逃來的草原難民部落,而往南情況還更嚴重,不少僥幸未被兼并的草原部族紛紛南遷,投奔大明的長城邊鎮避禍。
于可成來不及唏噓感嘆,只一邊收攏這些逃難部落,并且還要半強迫這些部落都出兵出人,就算出不了多少人也得出。
就這么你出二十勇士,我二十五,他三十五……明軍很快就聚集了上千蒙古騎兵,而且還敞開了供應糧食,甚至還給更換了新的兵甲。
雖然更換的都是冷兵器,但如此壕氣態度。不僅讓那些被迫出兵的蒙古人們,心中不滿煙消云散,而且全都士氣高昂,恨不得為明軍赴湯蹈火。
這不奇怪,只要跟著漢兵打打順風仗就能有好處拿,這等好事誰來都得搶著干。
是的,在這些草原部族眼里,跟隨漢兵就是去打順風仗的。
漢兵強大,不可匹敵,早就成了草原共識,就連那幾位草原大汗們,對此也是頗為認同。
于可成也很高興,要的就是這等效果。
有了這上千蒙古騎兵歸心,充當明軍的前哨向導,于可成這下深入科爾沁草原的行軍速度,總算是能加快了。
此前根本不敢快速行軍,生怕在草原里迷失了方向,然后如同無頭蒼蠅一樣,轉半天都看不到蒙古人,反而還會先打草驚蛇。
一如當年明太宗,五征漠北,三次都是去逛gai,的確是勞民傷財,徒耗錢糧,這也是明太宗最讓人詬病之處。
……
科爾沁右翼中旗,轄地草場。
這里雖然大部分都是草場游牧模式,但由于滿清對漠南諸部的政策,直接劃定了各自的草場駐地,還不允許相互之間攻伐兼并。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