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大明新朝的遼東官吏倒是沒搞那些高壓政策,但只是縱容漢民、高麗百姓的遷怒歧視,后果也相當嚴重。 比如不許滿人百姓用村里共同挖的蓄水渠,然后田間灌溉嚴重不足,等到了七八月糧食直接大幅減產。 吃不飽飯的滿人百姓,要么等官府出錢出糧賑濟,要么就直接造反,進一步激化遼東滿漢矛盾。 這樣不行,也不利于遼東人口恢復。 陳弘謀當日回到縣中,反復思量后想出辦法,那便是給這些滿人百姓們改名,將他們與滿清朝廷從根源上劃分開來。 所謂滿洲起初本就不屬于民族,其稱呼源于通古斯、蒙語中“滿洲利亞”。 滿清官方修訂《清文總匯》:“滿洲從龍六十六部歸順俱名滿洲。” 說人話就是,整個滿洲更類似加盟公司,說的再難聽點就是皇太極為了緩和內部日益加劇的各族矛盾,還有統合內部的集團力量,硬生生拼湊出來的一種森嚴的階級制度。 整個滿洲部族,不僅有主體的女真人,還有漢人、高麗人,乃至日本人都有,甚至另一時空再過幾十年還會多個哥薩克。 而再說的難聽點,不僅滿洲是皇太極硬造的,就連滿文也是努爾哈赤當初任命兩人全權負責編造。 是的,就是兩個人,其中一人還沒開干,就先被努爾哈赤咔嚓了,另一人也算天縱奇才了,愣是東拼西湊把滿文給編出來了。 然后皇太極覺得這個滿文實在太簡陋了,很多地方還驢唇不對馬嘴,所以又專門派了……一個人去改進滿文。 就這樣,靠著兩位“奇才”,滿文成功誕生,且一直延續至今。 呵呵。 于是乎,有清一朝,大清皇帝幾乎都不喜歡用滿文,因為這玩意兒簡直錯漏百出,用漢文、蒙文書寫的圣旨詔書都沒有問題,唯獨滿文總有歧義,或者干脆看不懂。 真要說雍正在圣旨動了手腳,那就只能在滿文圣旨動手腳了。 陳弘謀寫的很詳細,生怕皇帝看不懂,反正就是告訴皇帝,給這些滿人百姓改名的必要性。 而且改名不是重點,重點是后續解決方案,先由官府大張旗鼓派人去鄉下聚集那些滿人百姓,然后再將所有滿人百姓,重新按照漢民、日本人、高麗人、女真人籍貫拆分再編戶。 女真也不必再叫女真,直接改名、肅慎都行,日本則更名扶桑,要的就是老百姓看不明白,讓他們以為這些滿人百姓都是被裹挾的,許多還是他們的同族。 如此,官府再稍加因勢利導,這問題自然而然。 陳弘謀寫的奏章其實算是在跟皇帝報備,具體實施方案早就快馬送去沈陽,遞交到知府大人手上了。 數日后,撫西鎮。 二里村村口,好些百姓都在排隊,隊伍最前方還有個書吏負責登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