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而應用了分數制,便算是將歷算在試卷中的占比正式確定下來,除非真的在策論文章上力壓群雄,否則該多少分就是多少分,全看分數決定中榜與否。 這樣也更利于減少考生舞弊現象,因為歷算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真有考官胡亂打分,是當上面的人都是眼瞎,還是皇帝是瞎子? 今年的鄉試算是朝廷在試點,試探民間士子們的反應。 事實證明,這些士子的接受能力很強,除了部分人考的懵逼以外,大部分士子還是很快接受了這種全新的科考模式。 至于反對,誰敢反對? 皇帝的暴君形象至今還深入人心,至少朱怡炅活著的時候,只要不是真的要逼死人,天下的官紳是沒人敢唱反調的。 這就是開國皇帝的好處啊! “二十五、二十四、二十三……十二名,我考中了十二名!”鄉試放榜日,吳敬梓看到自己名字位列十二名,頓時欣喜若狂。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周圍不少人目光瞬間看過來,大部分眼里都帶著艷羨。 安徽雖從江南省分出,卻還是占據了七十個鄉試舉人名額,位列十二名,絕對的名列前茅了。 作為能寫出《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能考過鄉試本就沒甚好意外。 畢竟這家伙可是神童,從小就天資聰穎,之所以放棄科舉,也不是因為才學不夠,而是經歷太多人情冷暖,然后妻子又被親戚朋友活活氣死,這才世俗看淡。 而今卻是沒那么多幺蛾子,吳敬梓還是個縣學教諭,家庭美滿,上次沒參加科舉純粹是要守孝。 不過這倒也因禍得福,在縣學當了三年教諭,讓他敏銳的察覺到,朝廷是鐵了心要推廣歷算天文,就連月報新出不久的天元術都迅速下發,讓各地官學列入歷算必修課。 而且《憲法》出爐,同樣也是第一時間列入必修課,這都表明了朝廷的雄心勃勃。 而今,他的猜測果然沒錯,考題被他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