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后世談及明武宗,除了易溶于水,也就是這個應州大捷了。
不過,這還真不能全怪武宗大臣,因為武宗自己偷跑出去,史官全程什么都不知道。而且應州大捷打成平局,大明、韃靼都沒占到便宜,也實在不好寫成大捷。
《明武宗實錄》記載:“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這甚至還是當時保皇黨對武宗的保護,只要我寫的夠離譜,那就不會有人相信我大明沒打過韃靼。
對了,還有武宗說自己在應州大戰斬首一員蒙古將領,蕭仁方經過與其他史官商議,認為這應該是真的。
因為數字太過具體,而且武宗身邊那么多親兵,這些親兵嚴格來說,殺的敵人都是歸武宗功勞的,那這斬首一級就大概率是真的親自斬首一級。
朱怡炅看完武宗本紀,點頭道:“既然確定沒有問題,那便這么編吧!若有爭議處,可在其中編入出處。實在無法求證的,便把相關都編入進去,像剛剛憲宗本紀就做的很好。是非曲直,就留與后人自己評判吧!”
蕭仁方連忙起身拱手應道:“臣遵旨。”
朱怡炅又繼續往下批閱,武宗以后基本沒啥好說的,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在宮里面煉丹修仙,后面的萬歷更絕,四十年不上朝,直接把國家玩崩。
后世常說明實亡于萬歷,更有甚者,說明實亡于嘉靖。
這并非只是在說努爾哈赤是萬歷年間起兵,更在于這兩位治國上存在嚴重問題。
崇禎再如何剛愎自用,好歹國家還有皇帝,嘉靖、萬歷連皇帝都不見了,萬歷四十年不上朝,不管理國家,連大臣辭職都不聞不問。
這導致萬歷一朝地方基本就是無政府狀態,連權相都無法誕生,因為整個國家中央行政班子起碼半數官員缺額。
而且明朝內閣要做事,必須得有皇帝朱批,都見不到皇帝,哪里來的權相。
朱怡炅很快翻到崇禎,思忖片刻,提筆朱批:“可。”
“《明史》的本紀沒有問題了,就這么編吧!”朱怡炅合上初稿。
呼!
蕭仁方松口氣,他這算是在皇帝這里過稿了。
朱怡炅卻是頗為唏噓,僅從初稿上看,武宗之后的明朝皇帝,簡直一個比一個……唯一好些的隆慶,還是個短命皇帝,而且隆慶開關、俺答封貢,看似緩和了明朝國內局勢,卻也致使明朝邊軍戰斗力直線下降。
隆慶以前的大明邊軍戰斗力還是很強的,因為這些邊軍時不時就會去找蒙古人打秋風,去搶劫那些蒙古部落,順帶賺取戰功。
俺答封貢以后,大明和蒙古結盟了,那邊軍就不能再進攻蒙古部落,而且這也正是隆慶的目的。因為明朝財政供不起這么多戰力彪悍的邊軍了,必須恢復邊疆和平,把這些邊軍裁撤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