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新朝的科考順序與前明、偽清是反過來的,即春貢、秋試,而非春試、秋貢。 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趕時間,因為所有士子功名都被廢除,而去年大半年又都在打仗,壓根沒法八月開科,所幸將錯就錯。 不過無妨,這等細枝末節對天下士子而言不算什么,大家眼里只有朝廷重新開科取士。 劉統勛是獨自進京的,提前了一個月。他有邀請過高鳳翰,但人家不像劉統勛有著兩代大官的祖父,所以婉拒了。 劉統勛抵京以后,先是逛了一圈南京各大賣書場所,還有第一手的的大明朝報、月報。 “好書!好書啊!此書雖名字稀松尋常,但卻實屬一等一的好書,寫下此書之人,必將名留青史。”劉統勛手持《身見錄》,就這么在書店中邊看邊驚嘆。 樊守義寫的《身見錄》早已被宣傳部拿去刊印,現在正在南京城中流行。 不光是因為這本書內容精妙,記載了不少歐洲事,而且還在于這是皇帝下旨刊印,那些文人士子自然想著此書能有何等奧秘。 結果看過之后,有些士子破口大罵,覺得樊守義在胡說八道,漲胡夷之氣,滅大明威風,但更多士子卻是沉迷其中。 該說不是沉迷,而是驚嘆,驚嘆世界的廣闊,大明中國之外,居然還有那么多土地國家,這些國家甚至還在往海外瘋狂吞噬世界的財富和土地。 這些種種,瞬間便打開了這些士子年輕人的思維眼界。 劉統勛說的沒錯,不論這個時空還是另一時空,樊守義都成功靠一本自傳書留名青史了。 “這位公子,您一直在小店門口看書,這著實有些……”書店掌柜見劉統勛看書看入迷,忍不住開口打斷,不過說話還是很客氣。 畢竟劉統勛只看穿著,便非富即貴。 劉統勛回過神,隨即問道:“不好意思,掌柜的,這書賣多少銀子?” 掌柜回答:“公子客氣,這《身見錄》乃新書,小店也是從官府那邊進的貨,這售價上暫定為二兩銀子一部。” 二兩銀子,還好,不算太貴,《國語》一部就要一兩銀子了。 這本《身見錄》僅字數便比《國語》多的多,而且寫的都是歐陸之事,寫的很詳細,連宗教之事都有涉及。 劉統勛并不缺銀子,痛快付錢,又順帶買下了今年最新的大明朝報、月報。 最近幾月大事都有,先是皇帝為海外屠殺漢人而出兵征討大佛郎機人,并攻奪呂宋,設立呂宋總督進行治理。隨后又因江西案牽連甚廣,竟直接借題發揮拆分大戶,過三百畝田就要分家析產,引得士子一片哀怨,似乎抓了好些人。 回到客棧的劉統勛迅速看完,沉默良久方才嘆道:“陛下不愧開國雄主……如此雄主在上,正當我輩讀書人入朝輔佐,再開大明盛世乎!” 劉統勛說著,心中對此次進京趕考已有了計較。 《國語》不是普通話的國語啊!是春秋時期的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