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直至清末,遼東人口也才不過一百多萬。 只現在的臺彎,人口都已經快要超越他們,而且臺彎還在持續接納閩浙兩省多余人口的遷戶。 現在的遼東關外,就算加上京師八旗人口,也至多不會超過五十萬。 而且不是旗兵,就是旗人大爺。 都是享受慣了好日子,要讓他們再去種地不僅困難,而且也不定能種成啥樣子。 現階段只能全靠那些包衣奴才,還有一些早年流放的奴隸,以及逃難寄居關外的漢民人口。 胤做了兩手準備,先是下令治下人口盡可能搶種冬小麥,然后立刻發動對外戰爭。 而且還是兩路出兵,向北劫掠喀爾喀蒙古,向南攻打朝鮮。 別說去壓榨野人女真給糧了,野人女真就是索倫部…… 喀爾喀蒙古和烏里雅蘇臺將軍完全一頭霧水,他們到現在甚至才知道朝廷換了皇帝。 不對,不是換了皇帝,而是二帝共治。 兩邊都說對方是偽帝,還是父子局! 胤的戰爭理由很粗暴,就是烏里雅蘇臺將軍聯合喀爾喀蒙古諸部,投靠偽帝雍正。 這一聽就是純扯淡,胤壓根沒去跟喀爾喀通信。而且喀爾喀嚴格來說是迫于喀爾喀壓力,才歸順滿清自保。 滿清對喀爾喀也一直都是羈縻統治,因為太過偏遠嚴寒,統治成本太高。 但這不重要,就一個借口而已,只要漠南諸盟旗“信”了就行。 雖然大家都是蒙古人,但漠南、漠北可不一樣,甚至于蒙古汗庭正統也是在漠南。 喀爾喀是有自己的汗庭的,不僅是漠南、漠北的互相敵視,就連漠南諸盟旗,不用滿清刻意分化政策,整個漠南也是諸汗林立。 明末林丹汗會敗亡皇太極手里,一方面是林丹汗過于自負,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林丹汗試圖重建蒙古國。 這損害了那些漠南諸部汗王的利益。 雖然跟了滿清以后,這些汗王反而更后悔了。 喀爾喀蒙古分六個汗部,距離遼東最近的是喀爾喀東路格根車臣汗部,也是原來的車臣汗國。 與車臣汗緊鄰的是土謝圖汗,這倆汗部最先遭殃。 盛京索倫兵加上漠南諸盟旗的蒙古騎兵,攏共聚兵三萬,由胤率領突襲兩大汗部。 這兩部加起來,騎兵數量肯定不止三萬。但平日里散居草原放牧,壓根想不到會遭自己人背刺。 來不及聚兵的兩大汗部直接被盛京、漠南諸部聯軍殺進汗廷,車臣汗袞臣、土謝圖汗旺札勒多爾濟直接戰死。 其中土謝圖汗旺札勒多爾濟最懵,他對滿清一向忠心,甚至康熙六十年還被冊為斡齊賴巴圖土謝圖汗。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