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粘桿處,這個大名鼎鼎的特務機構,其實全名應該叫尚虞備用處。
早在雍正還是雍親王的時候,便已經存在。
后世的一些影視、評書里,粘桿處外號“血滴子”,本質是在暗示雍正心狠手辣、弒君篡位的陰謀論。
不過“血滴子”確實有史依據。
雍正三年,雍正給廣西巡撫李紱一道密旨,要他尋找一種毒藥。這種毒藥是用蛇毒和一種毒樹的汁液混合煉制而成的,區區的一滴就可以讓人全身潰爛而死,故又被稱為“血滴子”。
粘桿處的成員一開始都是雍親王府的門客和家丁,其意義便如其名,專門在夏天粘取在王府四周嘶鳴的蟬,以免叫聲影響王府貴人休息。
但很快,這些人便發現“粘桿”時帶來的意外收獲,“粘桿”竟然成了一種很好的掩護,在他們爬高上低的過程中發現了不少胤政敵的隱私。
這個發現讓胤也頗有收獲,在當時九子奪嫡的緊張時期,能夠提前掌握對手的消息,讓胤在很多時候占據了主動權。
直至雍正繼位,粘桿處順理成章保留下來,并入內務府,由皇帝直轄。
粘桿處頭目“粘桿侍衛”,還是由雍正以前王府的親信舊人擔任。其余下屬成員“粘桿拜唐”,則由內務府的包衣奴才充任。
雖然這些人的職位不高,但是權勢滔天,因為他們每天跟在雍正的身邊,他們的話能夠上達天聽,直接影響到雍正的判斷和決定。
后世的雍和宮,據說便是粘桿處的總部。
粘桿處從雍正朝出現,便如同前明的錦衣衛一般,直至存續到了嘉慶朝。經過那場兒戲般的天理教起義,兩百來人打進了皇宮,這才終被廢除。
……
雍正撤兵撤的很果斷,幾乎連夜拔營就跑。
明軍說是要追,但卻第二天早上才出發,主要是大半夜的行軍本來就危險。而且還是追擊戰,這要是被埋伏了,便是明軍這種職業士兵也得夠嗆。
滿清大軍一路連逃帶撤,從寧陵撤至杞縣。
在這里得到田文鏡從開封緊急調運的軍糧輜重,還沒等清軍喘口氣,一封來自北京的軍報送至雍正面前。
這封北京軍報原本是要送到開封的,聽聞皇上不在開封,已經帶著大軍南下歸德了,這才直接一路沿著路線過來。
遞送軍報的,竟然是雍正留守北京監察百官的粘桿侍衛。
雍正接過軍報閱讀之后,終于神色大變,又反復看了兩眼,確認沒有看錯。
北京沒了?
這怎么可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