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羅卜藏丹津的叛亂某種意義上打亂了雍正的部署。
好在羅卜藏丹津過于膨脹,立足未穩便倉促攻打西寧衛這座戰略要地,然后直接撞了個頭破血流。
攏共從起兵到統一青海,聚眾二十萬,才花了不到三個月時間。
羅卜藏丹津在西寧衛戰敗,完全不奇怪。
雍正思量再三,還是決定將西北大軍調回。但二十萬肯定不行,至多調回十五萬。
要不然,西北防線擋不住羅卜藏丹津。
至于策妄阿拉布坦,雍正暫且并不擔心。
只要西北軍主力沒有團滅,滿清還有一戰之力,他是不敢擅動的。
策妄阿拉布坦為人謹慎,簡單來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
歷史上,羅卜藏丹津原本是邀約策妄阿拉布坦一起起兵的,但這家伙太謹慎了,只瘋狂慫恿羅卜藏丹津出兵,然后自己卻按兵不動。
事實證明,策妄阿拉布坦是對的,羅卜藏丹津是廢物。
甚至這次談判時刻意透露青海情報,同樣也是策妄阿拉布坦的授意。好叫滿清投鼠忌器,順帶轉移一下注意力。
即便雍正把西北軍調走,策妄阿拉布坦大概率也會真的縮在嘉峪關外,一面消化這些地盤,一面坐看關內形勢變化。
怯懦也好,膽也罷,準噶爾的確在策妄阿拉布坦時期,實力不僅沒有太大的損耗,反而還有回光返照之象。
之所以是回光返照,在于策妄阿拉布坦的幾個兒子都是廢物。
哪怕最有作為的噶爾丹策零,也就打贏了一場和通泊之戰,后面轉瞬就被暴怒的雍正打的滿地找牙。
再到噶爾丹策零病逝,剩下幾個更是臥龍鳳雛,居然大敵當前還搞內耗,短短兩年就被乾隆一波帶走。
所以,別老夸乾隆的十全武功了。
仔細數數,一多半都是撿漏來的。要不然就是沒打贏,打了個爛賬。
……
北京。
雍正得知西北消息,在與內閣諸部商議后,隨即下達圣旨:正式任命年羹堯為西北軍主帥,并調西北十五萬大軍回師。
圣旨下達的同時,雍正也不忘派遣戶部左侍郎常壽出使青海,與羅卜藏丹津議和。
有一就有二。
只要羅卜藏丹津愿意自去達賴渾臺吉稱號,那大清可以正式下旨恢復其在青海的蒙古汗庭,甚至于藏地那邊也不是不可以談。
冊封圣旨也一并叫常壽帶過去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