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明建武元年,公元1722年,大清康熙六十一年。
四月。
南京城中已基本看不出先前大戰痕跡,街頭巷道鱗次櫛比的商鋪客棧都已開業。
由于大明首開恩科,來往行商旅客可謂絡繹不絕。
便是來往販夫走卒也得以沾光,雖更為辛苦,卻都充滿希望。
往里走,能看到紫禁皇城方向有不少民夫正熱火朝的……拆房子。
這是由工部招募的勞工,當然,肯定是給錢管飯的。
雖然朱怡炅了不用紫禁城做皇宮,但這里頭該拆的還是要拆的。
畢竟這里先前可是被清廷修成了滿城的,里頭的那些旗人家屬雖被遷完了,但還有不少亂七八糟的遺留建筑需要拆除。
順著河道往內城行去,直到入了秦淮河,才見到那些來京趕考的士子。
好家伙,直接給兩岸都擠滿了,不是在大聲叫賣,就是在討價還價。
明清兩朝可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
幾乎每日都能吸引無數文人雅士、豪門顯貴來此玩樂消費,這帶來的人流量和商業繁華自然難以想象。
趕考士子們也不傻,當然知道哪里賺錢就在哪里擺攤。
汪景祺同樣也在其中,而且已然擺了快一個星期了,個中經驗技巧不純熟,卻也差不多了。
至于賣的東西,那自然是“西湖龍井”茶了,主要也是茶葉方便攜帶,而且賣的也貴,且不容易壞掉。
與之一樣的杭州士子,甚至還有其他地方的士子,也有不少在跟他一樣賣“西湖龍井”。
“西湖龍井,正宗的杭州西湖龍井茶!”
“誒,這茶怎么賣?”
“一百文一斤。”
“這么貴,能便毅兒不,六十文咋樣?”
“六十文太少了,我這還做不做生意了?少也得九十文吧!”
“六十五,不能再多了。”
“八十文,不還價。”
“七十文,權當交個朋友,你要賣,我就全要了,咋樣?”
“……成交!”
一來二去,生意談成,賣家一臉“肉疼”,買家倒是挺“開心”。
不過,懂得都懂,只看這個價錢便知道這龍井明顯就是假貨。
倒也不能算是假貨,茶確實是杭州產,但是不是西湖龍井就不曉得了。
畢竟,西湖龍井可是這時的第一名茶,不僅產量低,而且價格昂貴,用屁股想都知道不可能賣這么便宜,還賣的如此大量,幾乎兩岸士子賣的都是這玩意兒,只有少數幾個在賣“紹興黃酒”。
哦,也是假貨。
不過無礙,畢竟那些買茶之人難道就不知道這是假貨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