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明軍裁軍倒也不是真的裁撤,只是將部分舊式軍隊從正規部隊里裁撤。
正好,前段時間朱怡炅批復內閣的奏疏時,決定將廂軍改為備軍。
這備軍,顧名思義就是朱皇帝的預備役了。
在保留了八個軍,總計二十四萬的正規部隊以后,余下的接近六萬人,則全部編為備軍。
這些備軍的職責也與原先的廂兵不同,原來的廂兵幾乎什么都干,巡檢的活兒、征稅,甚至看大門,廂兵都干。
這樣很容易讓廂兵滋生腐敗,降低戰斗力,且會讓內閣漸漸滲透進去。
朱怡炅索性這次硬性規定改革,今后的備軍什么都不用管了,只管負責剿匪、鎮壓地方無法解決的叛亂等等。
至于征稅、緝捕盜匪不法則由戶部、兵部負責組建地方巡檢以及稅官。
而備軍不再聽從內閣各部調令,其糧餉補給也交由樞密院提供。
三月末,拖了幾個月的開海終于來了。
朱皇帝正式下旨開海通商,通商口岸初定為兩個,一為浙江寧波府,一為泉州廈門港。
上海沒設,純粹是因為這里是江北前線,在這里開海通商,誰特么敢來做生意?
這次的大明開海除卻開放海禁,允許民間通商外,朱怡炅也沒有想著要去大搞官方海貿,而是轉為支持民間海貿。
畢竟,大明開海是為了賺錢開源,若純以朝廷官府主導對外海貿,不僅不現實,同樣也會打擊民間海貿。
當然,先前的皇商康子斐自然還在。
朱怡炅下旨開海后,又隨即在廈門、寧波兩地相繼設立市舶司,進行統一監督管理。
同時,也正式提出了關稅的概念,即進口稅、出口稅,甚至還專程根據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制定了相應的稅率標準。
對于這一連串的要求,還有官署成立,后人稱之為“建武開?!?。
不過,這開了海,水師自然也得進一步改革了。
原來的明軍水師,雖繼承自福建水師,這個大清朝最強大的水師艦隊。
但由于沒有一個會打水仗的水師將領,所以整個明軍水師基本就一個空殼子,長期處于給明軍陸師以及遷都大軍充當運輸大隊的角色。
而現在,明軍兵鋒已經進抵長江,這水師自然也不能再咸魚下去了。
要不然,光是一個長江防線就夠嗆的。
朱怡炅一面調集水師建立長江防線,一面則下旨于福建正式設立福州船政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