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燧發槍,初名自生火銃,最早由明朝火器專家畢懋康所造。
朱怡炅當然是不懂燧發槍的結構圖紙,他給軍器局工匠以及李老漢他們描述的就是能不依靠火繩,而是采用打火石點火的火銃。
嗯,還得是撞擊式擊發點火。
這番描述不能抽象,只能幾乎沒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朱怡炅也做好了要在這上面耗時日久的準備,卻沒成想,軍器局這么快就搗鼓出來了。
看著手中這桿由軍器局打造的樣品燧發槍,單單分量上倒是與明軍目前標配的火繩槍并無二致,試射的結果同樣也與火繩槍差不了多少。
唯一的優勢就在于這是擊發式點火,所以無需火繩,射速比之火繩槍要快上很多,而且氣密性強且沒有外露的火繩槍藥,不會因為大風大雨或是火繩受潮的問題無法點燃。
而造出這桿樣品燧發槍的則是一個名叫陳三的工匠,不過據其所言,這燧發槍倒不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而是曾經僥幸得到過一桿南洋夷人用的火銃,因為看其沒有火繩,好奇之下這才拆開看了看。
至于為何周圍人一直不知道這事,那純粹因為燧發槍這玩意在大清并不值錢,倒不是不厲害,而是我大清從始至終都不重視燧發槍,甚至是各項火器的開發與應用。
可笑的是,居然還有不少人給清朝平反,什么至少康熙雍正還是重視火器的,甚至當年康熙親征蒙古也是用的炮轟。
嗯,對,的沒錯。
康熙當年打蒙古確實用的火炮,不僅是打蒙古,打三藩時還用到了連珠銃這種新型火銃,可連珠銃的背后發明人戴梓卻僅僅只得了一個翰林院的閑職,根本沒給后續研發火銃的資格和機會。
且,在隨后就被光速構陷,再到充軍流放,直至晚年雍正登基幾年了才被赦免,回來途中就病逝了,一代火器專家就這么死了。
不僅僅是這位,后頭還有工匠伍連登研制出新型火炮子母炮,可極大節省裝填時間,到頭來也只是被賞賜了雙倍工資。
不爵位官職封賞,便是后續火器的鼓勵開發也都一個沒櫻
偉大的康熙爺甚至還過,擔任武職要以騎射嫻熟、人材壯健為要,還訓練有素的軍隊當是精神振作,騎射皆佳。
后頭雍正在其五年時也過:“滿州夙重騎射,不可專習鳥槍而廢弓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