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最初的御營僅僅只是朱怡炅為了更好的操練義軍,所臨時挑選出來的軍法隊,本身戰力與義軍老兵并無區別,其統領則是當初會同起義的骨干下屬之一的張阿山。
后來,隨著朱怡炅一舉擊敗福建水師,明軍自此開始走向正規化,而這原來的軍法隊也沒被取締,反而是被朱怡炅給趁勢整合成了御營軍。
御營軍,直接受朱怡炅這個大明監國直轄,除卻他以外的任何人都無調動之權。
哪怕原來的統領張阿山,現在在御營里的實際軍職也只是副指揮使,正指揮使自然只能是朱怡炅。
而御營軍的實力其實已然不弱,自從明軍渡海進兵以來,不僅新軍在擴建,從原來僅有四個鎮到現在馬上擁有四個軍,兵力擴充了十倍都不止。這御營作為朱監國的直轄軍隊,自然也有進行過擴編。
只不過隨著樞密院設立,文武分治,就連廂兵也開始地方化,從新軍體系脫離,這御營自然也不例外。
御營軍的擴編實際也并不跟著樞密院的募兵計劃走,一應調令糧餉全由朱怡炅從內庫調撥,其訓練模式甚至也比新軍更為嚴苛。
可以說,新軍的訓練是為了量產能打仗聽號令的正規軍,那御營便是要練出能打仗聽號令的精兵。
對了,大明作為傳統的造反政權,建制以后同樣也有分內庫外庫,外庫便是國庫,內庫則是他朱監國的私人花銷。
雖然王禮覺得這樣分有些多此一舉,畢竟真要是外庫或是內庫沒錢了,另一方難道還能干看著不成?
目前的御營軍總兵力已達七千人,除卻由常規五個團組成的一鎮兵以外,還有著額外兩個天雷營,兩個炮兵營,兩個偵騎營,外加一支后勤輜重團。
這兵力儼然很強大了,但實際上,要應對第二軍主力被抽空,第三軍又被牽扯在漳州府走不脫的情況下,總體守備力量還是略顯不足。
好在金廈地方本就有著不少炮臺,而福建水師又負擔了沿海駐防,又有組建了一半的第四軍承擔了建寧福寧還有福州三府的大部分防務。
以黃殿李勇的能力,縱使第四軍不滿編,還全員新兵,幾乎沒有什么戰斗經驗,但若只是應對地方叛亂,順帶守住閩北入口分水、疊石二關,應是沒什么問題。
永和元年的十二月末,隨著浙江戰事爆發。
整個福建也隨之開始了二次戰爭總動員,就連那些底層小民都感受到了局勢的不尋常。
實在是每天都能見著大街上有明軍在頻繁調動,不少人都在想,莫不是前線戰事又有變化?
朱怡炅在福建這邊到處折騰,不惜削弱各州府的軍防力量,也要調成軍不久的第二軍主力北上,以防楊恭所部的第一軍一旦覆滅于浙江戰場,福建這邊會猝不及防。
而已然深入到臺州府的楊恭,全然不知后方的監國都已經做好了第一軍全軍覆沒的準備,現在的他還在寧溪鎮大營,對著案上的輿圖開會商討后續作戰計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