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丁銀為準,以后不論人口再如何變化,亦不增不減。 這套稅制看似對百姓有好處,可實際上,卻是連五年都沒挺住,就已趨近崩潰。 個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在于這套稅制本身就有一個致命缺陷。 果不其然,朱怡炅還未說話。 梁文煊便先開口了:“啟稟監國,微臣以為,王大學士所言實為不妥。” 朱怡炅問:“哦,有何不妥?” 梁文煊說:“這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雖是清廷在行稅制,但其前提還是在于丁銀造冊,以為定制。可若是我大明現在便以此造冊,永不加賦,那待到將來光復天下之時,又該如何來辦?” 王禮淡定回駁:“只需每下一地,便重新造冊,清查戶籍即可。如此,還可便于我大明迅速控制地方。” 梁文煊又說:“可若是這般施為,豈非耗時耗力。再者,丁銀多寡,又如何界定?若遇天災人禍,又該如何征收?” 王禮笑了笑,拱手說道:“回稟監國,此事卻也簡單。丁銀之多寡,只需翻閱歷年災荒豐樂之年丁銀總額及農收記錄,從中勘定一個能夠接受的丁銀總額。” “并且還要興建常平倉,如此,縱使災禍之年,我大明亦可有濟民之糧。至于耗時費力,這卻也是必要手段,若真有省事之法,梁大學士盡可與某言之,某必洗耳恭聽。” 王禮這個法子,若只局限于永不加賦,已然算是非常不錯了。直接從歷年的丁銀和農收記錄上著手,不說令所有人滿意,至少也讓大部分人能接受了。 再加上種種保險措施,基本也可以做到萬無一失。 只是對此,朱怡炅依舊不甚滿意,又看了眼梁文煊,和顏問道:“對王愛卿之法,梁愛卿可有要補充的?” 看著監國殿下和顏悅色的問自己,梁文煊受寵若驚的同時,也有些無奈。 從實際而言,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確算是目前最優的稅制之法了,幾乎完美的避免了地方自由發揮,破壞國家財政。 反正要他想,他是沒什么好的辦法了,至多也就是重復一下王禮的法子,對其進行一些補充。 好歹也是清廷中樞,集無數文臣大佬議定的稅法,自然已是做到了在不干涉士紳官僚利益前提下的最好。 梁文煊沉默片刻,說道:“回稟監國,微臣無話可補!” 朱怡炅點點頭:“既無話可說,那孤便說兩句。王愛卿既不惜耗時費力之功,那何不來的更徹底一些?” “監國的意思是?”王禮眼皮一跳,心中忽然有種不好的預感。 “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哦,還有,廢除賤籍。” 第(3/3)頁